御书房内,檀香袅袅,徐英阁老捧着一本厚厚的财政报表快步入内,他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喜色,花白的胡须都因激动而微微颤抖。“陛下,太子殿下,天大的好消息!盐铁改革推行半年,成效远超预期!盐课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五成,漕运改革后,通过‘分段运输责任制’和‘漕船检修新规’,漕粮损耗从往年的三成减少到三成以下,国库存银已从去年的两百八十万两增至五百六十万两,翻了一番!这些银子足够支撑边防军饷、江南河工与新官安置的全部开支,还能结余一部分用于赈灾储备。”徐英说着,将报表摊开在御案上,用手指着上面的数字,一一解释给萧桓和萧燊听。
萧桓扶着御案,俯身细看报表上的数字,枯瘦的手指划过“盐课分户管理法”“漕运分段责任制”等条目,眼中露出赞许之色:“这些都是谢卿当年在《财政策》中提出的设想,他当年就说‘盐铁为财之根本,漕运为粮之命脉,二者需严管而不苛民’,可惜朕当年未能采纳。徐卿,你能将这些设想落地实施,还能兼顾民生,功不可没。”萧燊站在一旁,补充道:“徐阁老,江南漕渠拓宽工程还需半年才能完工,完工后漕运效率还能再提升三成,漕运收入也会相应增加。您可从结余的银子中调拨五十万两,投入农桑事业,一部分资助方明院判在江南推广‘惠民药局’,另一部分支持柳恒在河南扩建‘农桑学堂’,购买新麦种发放给百姓,让百姓真正受益。”
户部右侍郎方泽此时捧着《漕运粮储表》入殿,他刚从漕运总督衙门赶来,身上还带着漕河的水汽:“殿下,江南今年夏粮丰收,第一批漕粮已顺利运抵京师,共三百万石,储存在京郊的常平仓中,足够京师百姓食用一年。臣已按您的意思,在江南、河南、陕西等灾区设立了十二座‘常平仓’,丰年时以平价收购百姓余粮,避免谷贱伤农;灾年时以平价出售粮食,避免粮价暴涨,这样既能稳定粮价,又能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徐英接口道:“方侍郎的‘常平仓’之策,与谢太保当年提出的‘藏粮于民,以丰补歉’的遗议不谋而合,谢太保当年在江南任知府时,就曾设立过类似的‘义仓’,救了数万灾民。”
萧燊接过《漕运粮储表》,仔细翻看后,对徐英道:“徐阁老,财政收入增加了,但财税管理不能松懈。齐光曜左丞昨日奏报,查出山东、湖广两地有官员瞒报税额,共计十五万两,虽已追回,但也暴露出地方财税管理的漏洞。您要让户部加强对地方财税的监管,推行‘赋税公示制’,各地的赋税收入、支出情况每月都要张贴在府衙外,接受百姓监督。同时,秦焕侍郎的‘均税薄赋’政策要严格执行,对灾区和贫瘠州县的赋税减免要落实到位,若有官员敢私自加税,以贪腐论处。”徐英躬身道:“殿下放心,臣已让户部主事登记详细的赋税台账,每一笔收支都清晰可查,还派了御史分赴各地督查,绝不让贪墨之事再次发生。”
夜色渐深,御书房的烛火依旧明亮,萧燊屏退左右,独自留在书房内,从书架上取出谢渊的《财政策》。书页已有些泛黄,上面有谢渊密密麻麻的批注,“财者,民之脂膏,取之于民,当用之于民,不可滥用,不可私藏”的字句被人用朱笔圈出,格外醒目。萧燊拿起毛笔,在这句话旁写道:“今已践行,盐铁丰,漕运畅,国库充盈,百姓安乐,谢太保可慰。”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泛黄的纸页上,与烛火交相辉映,仿佛谢渊的忠魂正透过纸页,与他隔空对话。萧燊轻轻合上《财政策》,心中暗下决心:定要将谢太保的治世理念传承下去,让大吴的财政根基永远稳固。
大理寺卿卫诵捧着修订后的《大吴律》,身后跟着两名寺丞,三人小心翼翼地步入御书房。《大吴律》用厚厚的楠木夹板装订而成,封面烫金的“大吴律”三字熠熠生辉,里面的条文都用蝇头小楷重新誊写,修改之处用朱笔标注,清晰明了。卫诵将律法放在御案上,躬身讲解:“陛下,太子殿下,新律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阻挠选贤’‘贪墨赈灾银’‘迫害忠良’‘科举舞弊’等重罪条款,量刑标准也已统一,避免出现‘同罪异罚’的情况。比如魏党余孽迫害忠良,以往最多判流放三千里,如今根据情节轻重,可判绞刑或斩立决,以告慰忠魂。”
萧桓让卫诵翻开“平反冤案”一节,仔细阅读后,抬头对杨璞道:“杨璞阁老,你主持修订律法,功劳不小,但切记要确保每一条都符合‘以民为本’的原则,不可有疏漏。谢卿当年任御史大夫时,就常对朕说‘律法当护民,而非困民,当惩恶,而非纵恶’,他当年为了平反一起冤案,曾连续七日跪在宫门外奏请,这份执着,朕至今难忘。”杨璞躬身答道:“陛下放心,臣已与卫诵卿、郑衡卿反复商议半年,逐条审核律法条文,每条律法都参考了谢太保当年的奏议与判案记录。比如‘贪墨赈灾银’一条,就是依据谢太保当年处理的‘江南赈灾贪腐案’拟定的,量刑精准,既不会轻饶罪犯,也不会冤枉好人。”
萧燊接过律法副本,翻到“选贤保障”一节,指着其中一条说道:“这里可再细化,明确‘以出身论贤才’者的罪责。有些老臣仍抱着‘世家子弟才堪大用’的旧观念,在选贤中排挤寒门士子,这种行为虽未贪腐,却阻碍了贤才晋升,与‘阻挠选贤’无异。沈公,你与杨璞阁老商议,补充‘官员举荐失察’的惩处条款,凡举荐官员若出现贪腐、失职等情况,举荐者需承担连带责任,轻则罚俸,重则罢官,这样可防止官员滥举私人,保证选贤质量。”沈敬之点头道:“殿下所言极是,臣已草拟‘举荐责任制’,其中就有‘举贤不避亲,失察必连坐’的条款,与殿下的想法不谋而合,臣这就与杨璞阁老商议,将其纳入新律。”
刑科给事中冯谦此时捧着《刑案复核表》入殿,他神色严肃,将表册呈给萧燊:“殿下,臣近期复核了各地上报的案件,发现江西按察使江涛误判一起‘盗牛案’,将被冤枉的平民李二定为盗牛贼,判处杖刑一百。江涛虽曾因弹劾魏党权贵被贬西南,是有功之臣,但此次失察,也需承担责任。臣已驳回此案,令江西按察使重审,并为李二平反。”萧燊翻看复核表后,语气坚定地说:“律法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忠良之后还是有功之臣,犯错都要受罚。江涛虽有前功,但此次失察险些冤枉好人,罚俸三月,责令其写出悔过书,今后审理案件需亲自核查证据,不可再犯。冯卿,你让卫诵卿亲自督导此案重审,务必还平民一个清白。”
新《大吴律》颁行那日,皇城内外张灯结彩,文武百官身着朝服,与百姓一同聚集在忠肃祠前。萧燊带着卫诵、郑衡等官员,将崭新的《大吴律》放在谢渊画像前,焚香祭拜:“谢太保,您当年期盼的‘律法清明,天下无冤’,如今已实现。新律护民惩恶,定能让大吴长治久安,让百姓安居乐业。”话音刚落,祠外的百姓便欢呼起来,“太子英明”“谢公显灵”的呼喊声此起彼伏。萧燊望着百姓脸上的笑容,心中明白:律法的真正意义,不是用来震慑百姓,而是用来保护百姓,这才是谢太保当年修订律法的初心,也是新《大吴律》最好的归宿。
广东布政使韩瑾的奏报用加急驿马送抵皇宫时,萧燊正与萧桓在御书房商议南疆安抚之策,墙上悬挂的南疆舆图上,用红笔标注着各土司的领地。韩瑾在奏报中详细写道:“南疆十三大土司已尽数归附,‘土司汉化劝学’政策成效显着,臣已在各土司领地设立学堂,招收土司子弟入学,教授汉家文化与农桑技术;部族纷争已彻底平息,去年因领地争端引发的械斗事件已降至零,百姓开始种植朝廷发放的新麦种,今年春粮收成良好,粮产比去年增加两成。”萧桓看完奏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韩瑾果然没辜负谢卿的举荐,他当年在西南辅佐谢卿平定蛮族叛乱,深入土司领地三个月,与土司首领称兄道弟,最懂边民之心,让他治理南疆,朕很放心。”
萧燊接过奏报,仔细阅读后,对侍立在旁的礼部右侍郎章明远道:“章侍郎,你即刻整理出使南疆的礼品与文书,代表父皇与儿臣慰问各土司首领。礼品中除了丝绸、茶叶,还要带上新麦种、农具和《农桑医方》,这些东西比金银珠宝更受边民欢迎。另外,方明院判的‘惠民药局’要尽快在南疆设立,南疆多瘴气,百姓易患疟疾等疾病,药局要派懂当地语言的医官驻守,免费为百姓诊治,发放药材。”章明远躬身应诺,连忙答道:“殿下放心,臣已让人备好二十车礼品,挑选了五名懂南疆方言的医官,三日内便可启程,绝不让殿下与陛下失望。”
陕西按察使董闻随后带着西北边民安置表入殿,他身着沾满尘土的朝服,显然是刚从西北边关赶回:“陛下,太子殿下,西北鞑靼退敌后,逃亡的边民已尽数返家,共计三万余人。臣已按太子殿下的旨意,为每户边民发放赈灾银五两、粮种十斗,赵烈参将派了五千名士兵协助边民重修房屋,如今已有九成房屋修好。军屯将士也在帮扶边民耕种,教他们使用新式农具,如今边民已全部开始耕种,预计今年秋粮便可自给自足。”董闻说着,将边民签名的领粮册呈了上来,册页上密密麻麻的签名和手印,见证着边民的安心与感激。
萧桓放下边民安置表,感叹道:“谢卿当年镇守西北时,就常说‘守边先护民,边民安则边防固’,他曾用自己的俸禄为边民修建房屋,寒冬时为边民送去棉衣,边民都把他当亲人,有什么军情都会第一时间禀报。如今你们践行他的理念,边民安稳了,边防自然就稳固了。”他转向蒙傲,语气严肃地说:“蒙将军,你要严令戍边将士,与边民和睦相处,不可欺压百姓,不可强占边民财物。若有将士违反,无论官职大小,都以军法处置,绝不姑息。”蒙傲躬身答道:“陛下放心,臣已下严令,将士若欺压边民,轻则杖刑,重则斩首。去年冬日,臣还组织将士为边民送去十万斤棉衣和五万斤粮食,如今边民常为军营送新鲜的蔬菜和肉食,军民同心,边防才能固若金汤。”
萧燊望着边防图上的南疆与西北,对张伏阁老道:“张阁老,你专司地方实务,可亲赴南疆与西北,督查边民安置情况,确保赈灾银与粮种尽数发放到百姓手中。”张伏躬身道:“殿下放心,臣明日便动身,定不辜负陛下与殿下的信任,也不辜负谢太保的遗愿。”
昭雪谢渊的诏书拟好那日,萧桓亲自来到忠肃祠,对着谢渊画像深深叩首:“谢卿,朕当年错信谗言,让你蒙冤而死,今日朕为你昭雪,追封你为镇国公,谥号忠肃,将你的牌位入太庙,与开国功臣并列。”萧燊扶着父亲起身,眼中满是理解。
沈敬之捧着谢渊的遗属名册入殿:“陛下,太子殿下,谢太保的遗属已找到,其子谢明年仅十岁,聪慧过人,臣建议送入国子监就读,将来继承父志。”萧桓点头:“朕已下旨,谢卿遗属由国库供养,谢明长大后,若有才干,可直接入仕,不必参加科举。”
翰林院编修沈修此时呈上《谢忠肃公全传》的初稿:“陛下,太子殿下,此书记录了谢太保从少年求学至蒙冤而死的一生,包括他平蛮、治水、守边的功绩,以及魏党构陷他的罪行。”萧燊接过初稿,翻看道:“沈编修,你要将谢太保的遗策附在书后,让后人知晓他的治世理念。”
昭雪大典那日,萧桓亲自主持,当着文武百官与百姓的面,宣读谢渊的功绩与昭雪诏书。百姓闻讯赶来,跪在忠肃祠前高呼“谢公冤雪”,哭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萧燊望着百姓的泪水,对身边的萧承佑道:“你要记住,百姓的心中有杆秤,忠良永远不会被遗忘。”
大典结束后,萧桓将那方青铜兵符交给萧燊:“这是谢卿的旧物,你替他保管。今后,你要带着谢卿的遗志,继续治世,让大吴百姓永远安乐。”萧燊握紧兵符,泪水落在兵符的纹路里:“儿臣定不负父皇,不负谢太保,不负天下百姓。”
萧承佑束发那日,萧燊带着他来到紫宸殿,御案上摆着青铜兵符与谢渊的三本遗策。萧桓靠在御座上,笑着道:“承佑,过来看看,这是谢忠肃公的兵符,当年他用它护了大吴半壁江山;这是他的遗策,里面藏着江山安稳的道理。”
萧承佑握紧兵符,青铜的凉意让他瞬间沉静下来。他翻开《民本策》,扉页上“民为邦本”四个大字力透纸背,旁边是萧燊的批注:“忠民者,方为真忠君。”萧承佑朗声道:“祖父,父王,孙儿明白,谢公是大吴的忠良,他的治世理念,孙儿会永远铭记。”
萧燊指着殿外的文武百官:“承佑,你看,蒙将军在守边防,楚尚书在理政务,沈公在选贤才,他们都在践行谢太保的遗愿。今后,你也要像他们一样,以百姓为本,以忠良为镜。”萧桓补充道:“明日,你随我们去忠肃祠,当着谢卿的面立下誓言。”
次日清晨,萧桓、萧燊带着萧承佑来到忠肃祠。萧承佑在谢渊画像前跪地叩首,声音稚嫩却坚定:“孙儿萧承佑,愿以谢公为镜,以百姓为本,守江山寸土不失,安万民衣食无忧,绝不辜负祖父、父王的嘱托!”萧桓与萧燊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期许。
走出祠堂时,阳光正好,百姓捧着新收的瓜果前来谢恩。萧桓在萧燊搀扶下向百姓挥手,萧承佑学着父辈的模样颔首还礼。萧桓轻声对萧燊道:“有你承谢卿遗志,有承佑继往开来,这江山无忧了。”萧燊望着万里晴空,心中无比坚定——忠魂不灭,治世永续。
片尾
大吴的晨光中,忠肃祠的香火常年不熄,谢渊的画像前,青铜兵符与三本遗策被供奉在正中。萧桓虽年事已高,却每逢初一十五便来祭拜;萧燊以太子之职主政,将谢渊遗策融入每一项政务;萧承佑每日研读谢渊遗策,立志传承治世理念。
蒙傲统领的边防固若金汤,楚崇澜主持的行政高效有序,沈敬之推行的选贤令让良才辈出,徐英打理的财政充盈富足。江南的忠肃渠流淌不息,西北的烽火台安然矗立,寒门士子在朝堂崭露头角,百姓的脸上永远挂着笑容。
《谢忠肃公全传》在全国刊行,孩童们传唱着《忠肃谣》,谢渊的名字与大吴的盛世紧紧相连。官员上任前必来忠肃祠祭拜,皇子束发后必研读谢渊遗策,“以民为本”的理念,已成为大吴的治世基因。
卷尾
萧桓与谢渊的故事,是帝王与忠良的启示——帝王的权术或许能稳固一时,却不及忠良的赤诚能安邦一世;一时的猜忌或许能消除“威胁”,却会动摇江山的根基。萧桓的可贵,在于他晚年的幡然悔悟,在于他将治世的接力棒交给了能承续忠魂的萧燊。
谢渊的伟大,不在于功绩的辉煌,而在于初心的坚守——不因帝王猜忌而动摇,不因冤屈降临而怨恨,始终以百姓为念。他留下的不仅是漕渠、烽火台与遗策,更是一种“宁为百姓负君王,不为君王负百姓”的为官风骨,一种“以民为镜”的治世准则。
大吴的治世告诉我们:最好的江山,是“帝王承悔、太子承志、忠魂承世”的薪火相传;最牢的根基,是“以民为本、以忠为纲、以贤为基”的民生安稳。谢渊的忠魂,最终化为大吴的血脉,融入每一代帝王的执政理念中,融入每一寸土地、每一位百姓的心中——这便是忠魂昭日月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