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总感觉左眼下眼皮不太舒服,起初只是偶尔有点痒,我没太在意,以为是天气热出汗多,不小心揉到眼睛进了灰尘。
可没过两天,下眼皮上就冒出了一个小小的白头包,不仔细看还不太明显,但只要眼睛一转动,那个小包就会磨得眼球生疼,眨眼时更是又痒又涩,连带着整个左眼都有些酸胀。
我对着镜子扒开下眼皮看了看,那个小白头包像一颗细小的白芝麻,嵌在眼睑上,周围还有点泛红,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上火了。
回想这段时间的状态,上火的原因其实很明显。
一方面,七月的北方本就酷暑难耐,进煤期间在铲车里闷了一周,每天被煤粉尘和热浪围着,身体里的“火气”早就攒了不少;
另一方面,女儿谈对象的事让我心里一直不踏实,总觉得对方各方面条件和女儿不太匹配,劝了女儿几次,她却听不进去,还跟我闹了点小别扭,我心里又急又气,却没处发泄,这股火窝在心里,最后就都表现在了眼睛上。
眼皮下的小包越来越磨人,连带着看东西都有些模糊,正好赶上厂里给我安排了十五天的调休,我便想着先请五天假,加上前后两个双休日,正好能凑够九天,回家好好调理一下眼睛,也顺便放松放松心情。
请假手续很快就办好了,我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当天就回了家。
第二天一早,我没耽误,直接去了家附近的同曦大药房。
走进药房,空调的凉风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外面的燥热,我跟药师说明了眼部的情况——下眼皮长了小白头包,又磨又疼,可能是上火引起的。
药师听后,很快从货架上拿了两盒药:一盒牛黄解毒片,说是能清热解毒,帮着降降体内的火气;
另一盒是红霉素眼药膏,外用涂抹在患处,能消炎止痛,促进小包愈合。
我接过药,先看了看牛黄解毒片,包装很规整,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也写得清清楚楚。
可当我拿起红霉素眼药膏时,却有些疑惑——药盒看起来挺大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可晃动的时候,里面却没有明显的药膏管碰撞的声音。
我打开药盒一看,里面果然只装了一管眼药膏,空荡荡的盒子里,那管药膏显得格外单薄。
“这么大的盒子,怎么就装一管药膏?”我心里犯起了嘀咕,下意识地用手捏了捏药盒,感觉盒子内部的空间,至少能装下两管药膏的体积。
“该不会是药店把里面的药膏抽走一管,故意用大盒子装,让顾客以为分量足吧?”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我就有些生气,甚至想立刻找药师问个明白。
可转念一想,我又拿起药盒仔细看了看,想找找生产厂家的名字和联系电话,打电话问问厂家,这药盒原本就是只装一管药膏,还是真的被人动了手脚。
可药盒上的字印得特别小,密密麻麻的,我戴着老花镜,凑到眼前看了半天,也只看清了“红霉素眼药膏”
几个大字,生产厂家、生产日期、联系电话这些关键信息,怎么看都模糊不清,像是故意印得让人看不清似的。“算了算了,”。
我叹了口气,心里的火气刚冒起来,又被自己压了下去,“本身就是因为上火才长的眼包,要是再因为这点小事生气,岂不是火上浇油?不值得,真不值得。”
这么一想,我便放弃了追究的念头,付了钱,拿着药回了家。
回到家,我按照说明书的指示,先吞了四片牛黄解毒片,药片带着一股淡淡的苦味,咽下去后,嘴里还残留着一丝药味。
接着,我拧开红霉素眼药膏的盖子,挤出一点淡黄色的药膏,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抹在下眼皮的小白包上,药膏刚接触到皮肤,就传来一阵清凉的感觉,原本磨眼的疼痛感似乎缓解了一些。
这时,我瞥见了桌子上的风油精,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风油精能清凉解暑、缓解不适,说不定抹在眼睛周围,也能帮着降火。
我拿起风油精,先闭上眼睛,然后拧开瓶盖,倒了几滴在手心,双手搓了搓,让风油精均匀地附着在手指上。
接着,我轻轻地用手指将风油精抹在左眼外面的四周,从眉头到眼角,再到眼下,每一处都抹得很均匀。
刚抹上去的时候,一阵强烈的灼热感瞬间传来,像是有无数根细小的热针在皮肤表面跳动,我忍不住皱了皱眉,但很快,这种灼热感就变成了清凉的舒适感,仿佛眼皮里的火气都被这股清凉“拔”走出来,原本酸胀的眼睛也感觉轻松了不少。
“这感觉真好!”我心里暗自感叹,就这么闭着眼睛,享受着风油精带来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