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的进煤期,都是厂里最忙碌的阶段之一,尤其是当一批批满载煤炭的运输车辆集中抵达时,整个厂区的卸货与储煤工作就进入了“战时状态”。
那几天,厂门外的道路上排起了长长的货车队伍,一辆辆重型卡车首尾相接,像一条黑色的长龙。
司机们焦急地探出头张望着厂区内的情况,时不时摁一下喇叭,沉闷的声响在空气中回荡,不仅打乱了厂区周边的交通秩序,更让负责卸货的工作人员倍感压力——原本租赁的一台铲车早已满负荷运转,铲斗升起、落下、倾倒,动作不停歇。
可面对源源不断驶来的运输车,依旧显得力不从心,车辆排队等待卸货的时间越来越长,大家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这众人焦灼之际,我一眼瞥见了厂区角落那台闲置的铲车。
那台铲车虽然平时用得少,但保养得十分完好,此刻正安静地停在那里,仿佛在等待着派上用场。
看到这一幕,一个念头瞬间在我脑海中浮现:“我会开铲车啊!要是我能上手,不就能多一台设备干活,缓解眼下的紧张局面了吗?”
想到这里,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找到负责人,主动请愿:“领导,外面运输车排得太长了,租赁的铲车根本忙不过来。
我以前在别的厂里负责过设备操作,铲车、叉车都熟练,那台闲置的铲车让我来开吧,保证能把煤顺利运进煤库,减轻卸货压力!”
负责人听到我的请求,先是有些惊讶,随即露出了欣喜的神色,毕竟眼下正是缺人手、缺技术操作员的时候,我的主动请缨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简单确认了我的操作资质和技术水平后,负责人当即同意了我的请求。
当我坐进铲车驾驶室,双手握住熟悉的操作杆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踏实感——以前在老厂日复一日的练习没有白费,那些刻在肌肉记忆里的操作技巧,此刻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启动车辆,铲车发出平稳的轰鸣声,我熟练地操控着铲斗,精准地插入运输车的煤堆,升起、转向、对准煤库入口,稳稳地将煤炭倾倒进去,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丝毫不逊色于专业的铲车操作员。
随着我驾驶的铲车加入,卸货效率明显提升,厂外排队的运输车辆开始有序进入厂区,原本拥堵的道路渐渐恢复了畅通。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也真正体会到了“技不压身”的道理——平日里学到的技术,或许在当下看似用不上,但总有一天,它会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帮你解决难题。
然而,七月的北方,天气远比想象中炎热。
人们常说“七月流火”,用来形容盛夏时节的酷暑难耐,此刻我算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
阳光像一团炽热的火焰,炙烤着大地,地面温度飙升到三十多度,空气仿佛都被晒得扭曲,站在户外片刻,汗水就会顺着脸颊往下淌。
而铲车的驾驶室,更是像一个密不透风的“蒸笼”——车上没有空调,也没有任何制冷设备,唯一能通风的只有驾驶室的门。
如果关着门,车内的热气无法排出,闷得人喘不过气来,汗水很快就会把衣服浸透,贴在身上黏腻难受;
可要是打开车门,虽然能稍微透点风,但运输车卸煤时扬起的煤粉尘会毫无阻拦地灌进驾驶室,瞬间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吸一口都觉得喉咙发紧。
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我没有丝毫犹豫——比起闷热到窒息,我宁可多吸点煤粉尘。
于是,我始终开着驾驶室的门,一边忍受着粉尘的侵袭,一边专注地操控铲车。煤粉尘落在我的头发上、脸上、胳膊上,很快就在皮肤上形成了一层厚厚的黑色“铠甲”,只有牙齿还能保持原本的白色,远远望去,活脱脱像刚从煤矿井下上来的矿工。
一天工作下来,我浑身酸痛,脸上、身上的煤粉怎么洗都要反复搓好几遍才能勉强洗净,鼻孔里更是布满了黑色的粉尘。
可即便如此,我也没有丝毫抱怨,每天依旧准时钻进铲车驾驶室,投入到紧张的运煤工作中。
就这样,我顶着七月的酷暑,忍受着粉尘的困扰,连续开了一周的铲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