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张椿龄(1 / 2)

话说这参将张椿龄,本是一介举人,然而正所谓“英雄发于草莽”,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张椿龄虽出身平凡,但他心中却有着一颗忠义之心,对家乡邻里也充满了友爱之情。

狄道这座城池不幸被起义军攻破,而此时的张椿龄刚刚结束礼部试,正在京城等待放榜。

当他得知全家遭遇不幸的噩耗时,悲痛欲绝,难以自抑。

他不顾自身的安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西安的征程。

这一路上,他赤着双脚,行走了三千余里,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到达西安后,张椿龄心急如焚地请求出兵攻打狄道,以报全家被杀之仇。

然而,由于他官职低微,人微言轻,他的请求并未得到重视。

面对这样的困境,张椿龄并没有气馁,反而决定投身于雷正绾的军营之中。

他以幕僚的身份,虚心学习军事知识,不断磨练自己的战斗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他数次恳请雷正绾发兵进攻狄河,但都未能如愿。

雷正绾深知张椿龄报仇心切,同时也了解到他为人忠实可靠。

经过深思熟虑,雷正绾最终决定给他一份檄文以及三名精锐的士卒,让他前往巩昌招募士兵,并训练这些狄河的健儿,使之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等待大军发起反击。

张椿龄愤然说:家破亲亡,安能郁郁依人篱下,会当提一族决斗,不捷则死亡。

于是率三名雷部军官深入洮渭间,募集三千人,号靖逆营,皆头裹黑巾为标识。

由三名军官严训三个月,多方筹资购买军火器械,三月成军,亮剑的时候到了。

这不,恰逢陶茂林率军南下。

于是靖逆营就加入了陶茂林。

然而在对付李德仓的二十五师期间,陶茂林并没有让张椿龄部上。

而是让其作为预备役。

张椿龄不甘心啊!

就在此时,张椿龄听闻北部来了一大帮人马,人数高达两千人,正是杨文治手下杨文彦的骑兵团。

探听是革命军的部队。

于是为了向陶茂林证明自己,率三千人阻挡。

革命军大股出现,张椿龄将三千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至诱敌,另一部分埋伏于道旁林中,树林茂密,纵深达三里许,两千人隐秘不见踪影。

前锋诱敌一部,向革命军军发射土炮,革命军以洋炮反击,张椿龄部被打死数十人,前锋败退,逐渐诱敌至伏兵处,待革命军大部进入伏击圈,张椿龄率先冲锋,部众亦奋勇出击,追的正顺手的杨文彦骑兵团被打个措手不及,死伤七百余人,张椿龄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及马匹。

这可把杨文彦气的啊!

“老子打陕甘总督熙麟时,都没有吃这么大的亏!”

于是告诉杨文治。

杨文治让斥候密切注意张椿龄部。

第二天清晨,杨文治正率三旅步卒南下,至于陈得胜成为了一支偏师。

突然,一名信使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向他禀报了一个重要消息。

原来,张椿龄竟然将他的军队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越过南山,通过山间小道绕到革命军的后方,由他的部将胡于芹和王生成分别统领。

而张椿龄自己则率领另一部分军队,沿着大道向西直奔革命军营垒。

杨文治听完这个消息,心中顿时燃起了一股怒火。他紧紧握住手中的大枪,怒吼道:“这些阿猫阿狗,竟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杨文治毫不犹豫地决定亲自率领部下迎战张椿龄。

他召集了杨文彦、马生彦和张四明等得力将领,马生彦旅与大路上的张椿龄战斗,自己带领数千名士兵,迅速向南山进发。

要知道,杨文治可是十八大营中的悍帅之一,他身经百战,武艺高强,手中那杆重达五十斤的长矛更是让敌人闻风丧胆。

在战场上,他就像一头凶猛的野兽,锐不可当,其战力堪称陕回诸将之首。

相比之下,南山的团勇们则是初上战场的新兵,毫无战斗经验。

一个百战悍将对阵这些初出茅庐的团勇,结果简直就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