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董福祥在宁夏金积堡病逝,享年68岁。
一代名将,就此落幕。
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争议:既是镇压起义的“刽子手”,也是收复国土的民族英雄;既有草莽的狠辣,也有将领的忠诚与勇猛。
其命运与晚清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时代紧密相连,深刻反映了那个年代个人与国家的悲哀与无奈。
董福祥是晚清西北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出身草莽,却凭借战功位极人臣,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做出过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收复和建设新疆方面功不可没。
同时,他在庚子国难中的表现,也体现了面对外侮时的抗争精神。
尽管其人生有复杂甚至黑暗的一面,但他的一生无疑是那个动荡年代的生动注脚,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所以对于傅昊来说,董福祥是必须要收的。
毕竟这可是一个有名气的名将,远比陕西十八营回帅知名度好得多。
(在这里说说陕甘十八回帅都是谁,分别是马正和,杨文治,白炎虎,于彦禄,赫明堂,洪兴,禹德彦,毕大才,陈林,崔伟,阎兴春,蓝明泰,王明章,冯君幅,张化雨,邹保和,孙义保,沙学德)
随着时间的推移。
终于,两股人流在环江渡口的石桥前汇合。
董福祥一勒缰绳,战马嘶鸣停住,他翻身下马,大步上前,双膝重重跪在黄土路上。
身后数百个老会弟兄齐刷刷单膝跪地,火把映照下,刀枪如林,呼声震天:“参见大帅!”
傅昊立于车驾前,身披玄色军袍,腰佩长剑,目光如炬。
他并未立刻回应,而是缓缓下马,靴底踏过沙砾,每一步都沉稳如山。
叶三元,秦英两位哼哈二将紧随其后,手中马鞭轻扬。
董福祥俯首叩头,声音洪亮:“董福祥有眼不识泰山,险些犯下大错!今日得见大帅天威,愿率麾下两万兄弟,誓死效忠革命军,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傅昊看着这位满脸横肉的汉子,心里也非常的激动,要知道此时的董福祥和1867年之后的董福祥势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66年回民军二次大反攻失败后,董福祥乘势而起,收编了大量的回民溃兵,巅峰时期兵力高达二十多万。
而此时其兵马总共才两万之众。
收服的好时机啊!
傅昊俯身,双手扶起董福祥,掌心力道沉稳:“董当家请起。洪参谋长已向我说明,你本欲伏击,却因识大体而悬崖勒马,这份机变,倒像是个带兵的料。”
“昊今日得将军,如旱苗得甘露啊!”
董福祥起身,双手抱拳,额头汗珠滚落,却强自镇定:“大帅见笑!草民莽撞,但心中早有投奔革命之心。只是……只是听闻革命军不收江湖帮派,才不敢贸然相认。”
傅昊目光扫过他腰间双枪,忽然一笑:“江湖帮派?董当家可知,我革命军中,有多少兄弟曾是绿林出身?英雄不问出处,只看心向何处。”
董福祥闻言,眼中迸出亮光,声音愈发激昂:“大帅此言,如拨云见日!董某虽粗鄙,却知‘天下苦清廷久矣’。若能追随大帅,推翻腐朽,建立新国,便是刀山火海,也绝不皱半个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