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祥(1840年1月8日-1908年2月9日),字星五,甘肃环县人,是清末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将领。
其一生跌宕起伏,从陕甘地区的草莽武装首领,到追随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臣,再到庚子国难时护驾西逃的忠臣,最终在时代洪流中黯然退场。
董福祥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期性格豪放,不喜功名,喜好结交绿林好汉,练就一身武艺。
同治元年,陕甘回民起义爆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董福祥趁势组织地方武装,最初以保卫家乡汉族百姓为宗旨,建立了一支以汉族为主的队伍。
他凭借个人胆识和家庭影响力,很快成为陇东一带颇具实力的地方首领,人称“董老虎”,既有敬畏也有争议。
他的队伍在乱世中游走于清军、回民军之间,既与清军对抗,也与回民武装为敌,处境复杂。
后来,被左宗棠麾下悍将刘锦棠击败,董福祥审时度势,率众投降清军,被编为“董字三营”,成为清军中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装。
投降清军后,董福祥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机。
随左宗棠南征北战,镇压陕甘起义,屡立战功,逐渐崭露头角。
1869年起,董福祥率部参与攻克宁夏金积堡、甘肃河州、西宁等回民军据点。
他作战勇猛,常充先锋,因战功卓着,被擢升为提督,成为清军中的高级将领。
收复新疆:1875年,左宗棠率军西征,收复被阿古柏侵占的新疆。
董福祥担任先锋主将,一路披荆斩棘,连克吐鲁番、迪化等地。
率部翻越天山,攻克达坂城、托克逊,为清军打开南疆门户。
最终,他参与收复喀喇沙尔、和田等南疆四城,为彻底平定阿古柏伪政权、驱逐沙俄和英国支持的侵略势力立下汗马功劳。
光绪帝对其战绩大加赞赏,亲赐黄马褂,封号“阿尔杭阿巴图鲁”(勇士)。
此后,董福祥长期驻守新疆,历任阿克苏镇总兵、喀什噶尔提督、乌鲁木齐提督等职,近三十年间致力于边疆稳定和建设。
他不仅成功遏制了英俄对新疆的渗透,还大力推动屯田、兴修水利(如主持开挖玉龙喀什河灌溉工程),发展农业生产,造福一方百姓,政绩斐然。
1895年,董福祥奉命回甘肃镇压河湟事变,成功解除河州之围,稳定了西北局势,后升任甘肃提督。
1897年,其部队(甘军)被调入京师,隶属荣禄统辖的武卫后军。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义和团运动高涨。
董福祥受守旧派官僚指使,其甘军参与了杀害日本外交官杉山彬、围攻东交民巷使馆等事件,与列强发生激烈冲突。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董福祥率甘军进行了顽强抵抗,曾在正阳门击毙俄军团长安宁科夫,击伤沙俄将军斯坦诺维奇,表现出不屈的斗志,一度给绝望中的人们带来希望。
北京失陷后,董福祥率部护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一路护卫,忠心耿耿,深得慈禧太后倚重。
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后,列强指控董福祥为“祸首”之一,要求严惩。
慈禧太后念其护驾有功,极力保全,最终董福祥被革职,“解甲归田,永不叙用”。
他返回甘肃老家,结束了辉煌而复杂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