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明末少年 > 第558章 各路义军来打秋风2

第558章 各路义军来打秋风2(1 / 1)

夜幕降临,襄阳府衙内摆起了流水席,桌上都是山珍海味,荆襄山区的野味,汉江里新鲜的鱼虾,襄王府珍藏的美酒都拿了出来,是独立营能拿出的最高的规格。席间,诸位首领畅所欲言,说着各自的困境与期望,也谈着对未来的憧憬。

一丈青端着酒碗走到我面前:“杨公子,我麾下有不少女眷和孩童,一直没找到安稳的去处。听闻襄阳城设有育婴堂、女红坊,可否让她们来此落脚?”

“自然可以。”我举杯与她同饮,“襄阳城不仅是军事重镇,更是百姓的安身之所。只要是义军眷属,我们都欢迎,孩童可入蒙学,女子可入女红坊,人人有饭吃、有衣穿。”

惠登相、王国宁等人也纷纷提议,希望能与独立营结成同盟,互通有无、相互支援。我看向众人,心中清楚,1638年的义军最缺的不是勇气,而是团结与章法。

“诸位首领,”我站起身,声音洪亮,“如今朝廷视我等为匪寇,欲将我等赶尽杀绝。单凭一支队伍,难成大事;唯有抱团取暖,方能星火燎原。我提议,今日在此结为‘襄阳同盟’,各营互通情报、共享粮草,若有一军遇袭,其余各军必当驰援!”

“好!”罗汝才第一个响应,将酒碗重重拍在桌上,“杨公子此言,正合我意!我罗汝才愿与诸位结盟,共抗官军!”

“我等愿意结盟!”一丈青、小秦王等人纷纷起身,举起酒碗,碗沿相碰的清脆声响,在府衙内久久回荡。熊文灿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场景,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或许从未想过,这些被朝廷视为“流寇”的人,心中竟藏着如此炽热的家国情怀。

我又接着道:“我独立营之所以在官兵重重包围之下还能取得一点成绩主要有以下两点经验:第一、我独立营发动百姓,依靠百姓,把藩王和世家豪门的田地财产都没收划拨给农会,农会集体经营田地,共同劳动,共同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独立营是他们的领头人,第二、我们独立营火器相当厉害,独立营的士兵素质可能还不如你们,但是有了厉害的火器,我们就能战败几倍于我们的官兵。”

罗汝才问:“杨公子,不知道你们的新式火器能不能提供一些给我们?”我微笑着道:“大家都是兄弟队伍,当然要互通有无,像飞雷炮、香瓜手雷这些新式火器制造成本很高,要是让我们无偿送给你们那我们只能送很少的一部分,”罗汝才抓住我话中的意思问道:“杨公子,你意思是说只要我们有钱,要多少就可以卖给我们多少?”我肯定地点点头。

小秦王一拍桌子道:“杨公子仗义啊,我们从贪官污吏那里抢了很多金银财宝,也没地方花,刚好到杨公子这里买新式火器,那我们也会很快发展壮大,”王光恩也大声附和道:“金银在我们手里都被官府管制,想买点粮食都买不到,还要背着到处跑,有时候真想扔了,这下好了,以后抢到金银就送到杨公子这里,换一些新式武器回去,那马上就变成战斗力。”其他首领也纷纷附和。

好不容易等到他们安静下来,我示意刑祚昌介绍一下义军学堂,刑祚昌会意,站起来道:“各位首领,我们独立营占领襄阳后,把襄王撵去种地,襄王府空置下来不是自己住进去,而是自己住军营,把襄王府建成义军学堂,专门为各路义军培养民政人才和军事将领,希望各位首领把自家的年轻将领都送到义军学堂学习,”常德安道:“我们都是大老粗,以前都不知道怎么打仗,更不知道如何搞民政,如今有这样的学堂,我们自己就想进去学习,更何况还可以体验一下做襄王的感觉,”众人都是哈哈大笑。

1638年8月的襄阳,汉江水面上的晨雾还未散尽,码头已响起震天的号子。我带着独立营高层陪同各路义军首领到襄阳城周边参观。

“杨公子!”罗汝才大声道,“俺们在深山啃树皮,你们在襄阳享富贵,真是不能比啊!”一丈青也收起了往日的凌厉,好奇地打量着码头边悬挂的“襄阳商会货运调度处”木牌,又瞥见搬运工们腰间别着的铜制腰牌,上面刻着“工会会员”四字。

考察队伍先往城南的柳溪村去。刚出城门,义军首领们便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往日荒芜的田埂上,如今铺着碎石路,每隔半里就有一座水车,佃户们穿着整齐的短打,正跟着几个手持丈量尺的农会干事划分田垄。

“这是……”小秦王揉了揉眼睛,他记得去年路过此处时,还见着饿殍躺在田边。刘养贞快步上前,展开手中的舆图:“诸位首领清看,襄阳周边已清查藩王私田三万余亩、世家隐匿田产五万余亩,全部交由农会统一管理。佃户集体劳作,农会设种子库、农具坊,收成后留足口粮与公粮,剩余部分由农会统一售卖,所得利润再分给农户。”

说话间,一群农妇提着竹篮走来,里面装着刚蒸好的杂粮馍。农会会长王老汉颤巍巍地递过馍馍:“俺们以前给周王府种地,交完租子连糠都吃不上,如今跟着杨公子,不仅能吃饱,还能送娃去农会办的学堂读书!”罗汝才咬了口馍馍,粗糙的眼眶微微发红,他转头对我道:“俺们在河南时,也试过分田,可没几日就被地主豪强抢回去了,你们是咋守住的?”

孙铁臂拍了拍腰间的火枪:“俺们独立营派了护田队,农会也有自己的民兵,谁敢抢田,先问问俺们的枪子儿答应不!”马祥麟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农会干事都是农户自己选的,大家齐心护着自己的田,比官兵看守还管用。”

午后的襄阳城更是热闹。穿过挂满“公会”旗帜的街道,考察队伍来到城西的纺织工坊。织布机的咔嗒声此起彼伏,女工们坐在整齐排列的织机前,手指灵活地穿梭着丝线。工坊墙上贴着一张大红榜,上面写着“上月工会福利:每人两斤棉花、半匹布,患病女工可领医药费”。

“这工坊是襄王府以前的织布局,如今交由工会管理。”刘养贞指着织机旁的记工牌,“每个工人按织布数量记工分,工分能换钱,也能换粮食布匹。工会还设了纠纷调解处,要是工坊主克扣工钱,工会就会出面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