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你考虑的周全(1 / 2)

霍启煊略作思索后说道:“以现有卫星轨道为基础,可构建四维卫星运动模型。

结合各国公布的卫星数量与轨道数据,经计算发现一条48度倾角、500公里高度的近圆轨道,能最大程度避免与商用卫星交会,且此轨道上的自然探测卫星极少,几乎难以被察觉。”

钱學深目光中透着赞赏,他微微点头,“你的考量很周全。”

稍作停顿,钱學深继续问道:“卫星的抗干扰和防毁能力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如何确保其安全?”

霍启煊从容回应:“卫星将采用新型轻质EMI抗脉冲材料制造,能够有效防御高强度脉冲武器攻击;同时配备冗余系统,以便卫星自主修复故障。

此外,还可运用先进相控阵天线,主动应对各类噪声干扰。”

钱學深眼中的认可愈加明显。

“你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卫星网络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霍启煊神色微变,钱老为何会提出这个问题?他的报告中并未提及人工智能相关内容。

然而,霍启煊未曾察觉的是,钱學深早已洞悉他欲将此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意图。

尽管霍启煊的报告里未涉及任何有关人工智能的信息,但钱學深无需多言,仅凭报告中的各项参数与细节即可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该系统需依赖一个极为智能的核心大脑来完成**转换任务,而霍启煊提到的微型电机正是关键所在。

钱學深身为顶尖数学家与物理学家,对人工智能领域并不陌生,且有过深刻研究。

只是受限于当时的硬件条件,尚无法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钱学深虽年轻,却对人工智能的核心原理了然于胸。

当霍启煊呈上的报告跃入视线,诸多参数与结构布局令他迅速联想至背后必有一个卓越的智能中枢统筹全局。

特别是自主姿态调控、信号优化及故障自检等功能,皆需智慧化的操作与协作完成。

而提及的小型电机与控制芯片,恰能搭建分布式的神经网络架构,模仿人类大脑运行模式。

这些电机犹如“神经元”,具备并行高速运算的能力。

霍启煊未明言此点,实为借通信卫星之机赢得钱学深认可后再循序渐进引入灵界,达成终极目标。

这不失为稳妥之策。

然钱学深慧眼独具,迅速洞悉其间联系。

他对人工智能机制了如指掌,深知其对算力的严苛需求。

该卫星体系设计精妙,足以承载强大智能体。

确认霍启煊的设计理念后,钱学深顺势发问,欲探明对方真实意图。

他并无异议,仅对技术应用场景存疑。

霍启煊略作思忖,决定坦诚相告:

“通过人工智能可提高卫星网络智能化程度。

一方面,借助算法优化轨道与任务安排,实现高效运营;另一方面,卫星搭载智能处理器,负责信号解析、图像识别等,增强自主处理能力。”

“此外,卫星网络亦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关键助力。

高速通信连接分散节点,形成强大的算力网络。”

海量卫星数据可为人工智能提供训练素材,优化算法表现。

未来,搭载人工智能的卫星终端还能深入太空,助力更多空间探索。

钱学深听罢霍启煊的回答,满意颔首,又追问:“你认为人工智能与卫星在将来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霍启煊稍作思索答道:“构建全球性人工智能卫星网络,各节点互联互享,既能执行本地任务,也能协同应对复杂挑战。”

“例如应对自然灾害、监控环境变迁。

这些智能卫星能自主选定最佳观测角度与传输路线,极大提升效率。”

“长远来看,甚至可将人工智能引入深空探测,直接开展资源勘探与开发。”

钱学深凝视霍启煊,提出最后一个疑问:“军事方面呢?”

霍启煊沉思片刻后徐徐说道:“若将人工智能与卫星通信融合于军事体系,其威力将呈几何级增长。

它能实时分析战场形势,精准识别敌方优劣,生成最优战略方案。”

“卫星通信的全天候全地域覆盖,赋予相关部队绝对信息优势,敌方的每一项战术动向都无所遁形。”

“此外,人工智能可操控无人机编队及其他智能武器,实现高度自动化作战,无需人工介入即可完成高难度任务。”

“最关键的是,此系统具备超强的抗电子干扰能力。

商用卫星容易被追踪,而该系统几近隐形,对其发起电子攻击极为困难。”

“即便对手知晓部分情报,人工智能也能依据环境变化即时调整策略与部署,其行动轨迹几乎无法被预测。”

“这样的智能军事体系,若能规模化部署,其战力将远超传统部队。

它能够以绝对优势压制任何敌手,正如昔日轻松击败**军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