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理论框架(1 / 2)

两小时后,一份初步的通信卫星系统方案雏形显现。

然而,他并未就此停歇,而是反复推敲每个细节,对每一项参数都力求严谨无误。

同一时间,光子一号正高速分析灵界反馈的各类验证结果,进行数以万计的仿真,全面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霍启煊仅需撰写理论框架,其余计算验证均由灵界与光子一号完成,效率卓然。

他须于下午三点前交稿。

得益于灵界的强大建模能力和光子一号的超高算力,霍启煊的工作效率令人惊叹。

他只需口述核心逻辑,灵界即可迅速转化为规范技术文档。

这种高效的人机协作,使他在一小时内完成初版框架,随后细化内容,加入灵界构建的模型与参数表作补充说明。

灵界同步优化模型精度,以契合计划书需求。

在规则智能与顶尖人类智慧的双重加持下,这份相当于博士论文级别的卫星通信方案,于下午两点半完成。

霍启煊打印出文稿,检查无误后满意地点头。

他着重论述了轨道选择、载荷配置、星舟结构、姿态控制、地面站布局及网络管理等要点。

轨道选择关乎覆盖范围,需采用特殊轨道,确保全天候、全球覆盖,同时避免与现有商用卫星冲突,以防干扰。

卫星载荷配置涉及转发器与信号处理芯片,可支持高速数据中继。

同时需集成先进加密模块,保障信号传输的安全性。

星舟结构采用特殊抗电磁脉冲材料,能抵御高功率脉冲武器威胁,其小型化设计便于生产和发射等操作。

地面站布局只需选定关键地点即可实现全球覆盖,选址还需经过严格优化。

网络管理方面,将构建独特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机制,防止未经授权的接入行为。

在电子对抗与系统安全领域,霍启煊提出诸多创新构想。

此系统远超普通商业水平,专为特定军事用途量身打造,属定制加密型卫星通信系统。

它不会面向大众市场,仅限于小规模部署,服务于霍启煊麾下的雇佣军。

普通民众无缘接触该系统,它将成为特定军事力量的专用通信网络。

下午两点半,霍启煊离开办公室,驱车前往青华大学。

在校门口停车后,他背起装有计划书打印稿的背包,快步进入校园。

依照钱院士提供的地址,他抵达一幢典雅的教师宿舍楼前。

这里是学校为退休教授提供的居所,环境宁静而美丽。

抬头望去,透过树叶间隙可见窗台摆放着绿植,阳台外挂着巨大的青华大学校徽,静静彰显这座学府的历史底蕴。

根据门牌指引,霍启煊迅速找到钱院士的住所。

这是一栋临湖的小洋房,周围荷花盛开,清香四溢。

深吸一口气,他按下门铃。

片刻后,一位气度不凡的老人缓缓开门,出现在霍启煊面前。

她银白的长发梳成整齐的发辫垂于脑后,却掩不住岁月雕琢出的沉静气质。

那双清澈如秋水的眼眸,依旧流露着独特的风采,唇角的细纹也难掩其往昔的风华。

老人身着浅青色荷叶边长裙,裙摆装饰着层层褶皱,肩头搭着一条淡紫丝巾,二者相互映衬,尽显优雅。

裙装剪裁简约大方,兼具端庄之感。

这位温婉而高雅的老妇便是钱院士的妻子蒋瑛。

“您就是小霍吧?请进。”蒋瑛笑意盈盈地招呼。

“蒋老师好。”霍启煊恭敬问候。

“进来坐吧。”蒋瑛引领他进入客厅。

“您先坐,我去喊老钱。”

“谢谢。”霍启煊连连道谢,按指示落座。

随后,蒋瑛为他倒了一杯水,方才离开客厅。

霍启煊打量四周,这座小洋楼内陈设朴素,多为老旧木质家具。

客厅面积约80平方米,整洁宽敞,主色调以象牙白为主,点缀棕木色,平添几分素雅。

地面铺设实木地板,虽有褪色,但仍被打理得光洁如新。

左侧墙壁挂了几幅桦夏水墨画,寥寥数笔勾勒山水人物,散发出闲适与隐逸的气息。

**摆放一张六人圆桌及四把椅子,桌上覆米黄桌布,**插花点缀,桌布与花瓶均镶有精美花边,散发淡淡雅致。

左侧墙脚处立有一架黑色三角钢琴,旁边音响柜陈列几盘古典音乐CD。

钢琴盖上搁置乐谱,似刚练习过曲目。

这架钢琴虽显年代,却保养完好,漆面光亮,显见主人精心照料的痕迹。

正面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山水画,蜿蜒的山峰错落有致,小桥流水在松林间若隐若现,布局精妙,笔触苍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