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生活中也习以为常地存在一些奇特的伦理关系。
毛熊国人并非缺乏善意,只是他们的善意总带着一种粗犷、原始的气息,如同寒冬荒野中徘徊的熊。
为何毛熊国的文学作品如此沉重?
归根结底,是长期受地理环境影响,形成了深刻的精神创伤。
毛熊国特有的圣愚文化深深植入其宣传体系,但在融入现代社会后,“疯疯癫癫”、“破坏杀戮”等核心要素已被剔除,却仍保留了一些关键特质。
例如:将自我牺牲视为荣耀,将苦难视为净化。
霍启煊凝视众人,缓缓说道:
“我们在借鉴前毛熊宣传模式时,无意间将其理念引入了桦夏,而其中最深受害者的正是焦钰緑同志。”
他继续讲道:“我们从电影里看到的焦钰締,被塑造成历经磨难、节俭刻苦的形象,身着破衣,忍着肝癌痛楚,在兰考默默植树治沙的英雄。
这正是前毛熊式圣愚观念下‘以自虐为奉献、视苦难为升华’的经典体现。”
霍启煊说到这里,不禁轻叹一声:
“这是一种严重的宣传偏差,过度强调苦难与牺牲,不仅对焦钰締同志本身是一种误解,也误导了社会公众。”
聂政和吴振兴皱眉沉思,这话也只有霍启煊敢当面提出,这岂不是质疑他们之前的宣传成果?
然而两人性格豁达,并未过于介意,反而对霍启煊的观点感到新鲜有趣,果然年轻一代的思维确实不同寻常。
文卓同样认为霍启煊的说法欠妥!
吃苦耐劳不是美德吗?
为何到了霍启煊口中,竟转变成另一种含义了呢?
众人心照不宣,未反驳霍启煊,皆静待其后续。
就连霍鹰东也对这位小孙子的话颇感兴趣。
霍启煊接着说道:“焦钰締是那个时代罕见的知识型官员,兼具学识、智慧与实干能力。”
“他28岁便担任区长,32岁起进入哈工大及大莲重机厂深造,同时兼任洛城矿机厂车间主任。
他理论结合实践,堪称稀缺的技术型管理者。”
“他在岚考治沙过程中展现了理性和科学精神,深入实地调研,针对不同沙漠化问题提出针对性方案,避免僵化思维。”
“针对岚考坡洼交错、水系混乱的局面,采用排水、灌溉、蓄洪等综合手段解决难题,治理盐碱地时则采取翻土压碱、开沟淋碱等多种策略。”
“经过多次试验,他选择种植泡桐树改良土壤,为缓解内涝、风沙、盐碱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样一位务实而卓越的人物,却被塑造成历经磨难、无私奉献的形象,成为桦夏的愚公。”
“如今,焦钰締的形象已被固化——人们一想到他,脑海中浮现的就是满面忧愁、独自在风沙中前行的身影。”
霍启煊注视着若有所思的聂政和吴振兴,继续说道:“两位领导,我们应调整宣传方向。
重点不应放在苦行僧式的牺牲精神上,而应突出他的才干与创新能力,激发年轻人追求成就的动力,而非延续那种‘以苦为荣’的老套路。”
“我国不少杰出人物在宣传中沿用了这种过时的方式,导致形象刻板、缺乏温度,严重误导了年轻人对干部的认知。”
一直以来,部分官方媒体仍热衷于宣扬“为工作不惜疏远家人”或“带病坚持授课”的所谓‘圣愚精神’,这种方式实际上存在很大问题。
聂政与吴振兴的脸色阴晴不定。
这句话直接戳破了他们长期以来所秉持的艰苦奋斗观念。
错了吗?难道不该弘扬苦难?
霍启煊注视着这两位来自桦夏宣传系统的高层人物,微微一笑说道:
“聂局长,吴台长,除了落后的管理方式和陈旧的宣传模式,前**遗留下的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
“我国的宣传体系在国际舞台上面对欧美时,常处于劣势,主要原因在于习惯以生硬的任务式安排取代生动的故事讲述,而欧美更注重传递情感共鸣。”
“我们不但缺乏讲故事的能力,一旦采取行动,往往适得其反。”
这种弊病延续至下一个世纪二十年代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上一世,有一位德意志女性海雯娜,在桦夏生活多年,熟悉当地情况,对西方媒体恶意诋毁本国深恶痛绝。
出于个人意愿,她通过事实证明了桦夏的发展成果。
然而,外宣部门却重蹈覆辙,再现了类似宣传焦钰緑时的不当操作。
他们向海雯娜分发宣传资料,期望她以此为工具对外发声。
此举引发她的强烈不满,她拒绝使用如此机械的方法推广国家形象,并直言问题根源并非技巧,而是思维模式。
这些材料具有明显的引导性,且无视受众的文化背景与价值取向,注定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