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站起身来,说道:“你口中的老郡王,莫非是大明第一代汉阴王,韩靖王的第二子,韩惠王朱徵锅之弟,朱徵鍉?”
陈六微微点头,汪直神色凝重,道:
“你应当知晓,污蔑一位藩王的后果何等严重,你确定你所言非虚吗?”
陈六连忙回应:“我怎敢无端冤枉一位郡王,正是因为我知晓这些隐秘,所以时常向教授周恂借钱以偿还赌债。
后来,周恂不再肯借钱给我。
我在外公家时,路过肃王府,为了借钱,才将这消息偷偷告知了老肃王。”
汪直眉头一皱,道:“我正是从肃王那里得知此事的,原本我并非全然相信,竟有人胆敢在我大明紊乱宗室血脉,玷污皇室尊严,如今看来,一切似乎都已水落石出。
还有一事,你是如何得知此事的?”
陈六嗫嚅道:
“是……
是韩王亲信刘通告知我的。”
汪直问:
“他为何要这么做?
况且,作为韩王亲信。
莫非朱偕灊也牵涉其中?”
陈六摇了摇头:
“那我就不得而知了。”
汪直挥了挥手:“先退下吧。”
“是,望督公大人一定替草民求情,放过我的家人,即便九泉之下,也会感激不尽。”
“答应你的,本督自然会做到,去吧。”
待陈六退下后,汪直沉吟道:
“真是奇怪。”
马永成忙问道:“干爹,怎么了?”
汪直言道:
“据我所忆,韩靖王妃刘氏未曾生育,朱范仅有两个庶子,即朱徵钋与朱徵鍉。
自首封韩宪王朱松起,韩藩大宗之主的寿命普遍不长,少有能过五十岁者。
韩靖王朱范薨逝于景泰元年,年仅三十岁,随后年仅十一岁的朱徵钋承袭爵位。
因年幼,他在本支宗室中威望欠缺,其叔祖襄陵王朱冲炑常以‘我这是为你好’为由越俎代庖,而褒城王朱范堮、通渭王朱范墅两位叔叔,更是对他视若无睹,肆意欺凌。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韩王朱徵钋极度渴望亲情,因而对唯一的弟弟朱徵鍉十分疼爱。
按常理,惠王庶五子朱偕灊即便看在先父的份上,也不应为难汉阴王藩。
然而,此事竟从朱偕灊身边的亲信处传出,本督不信他真的毫不知情。
即便知晓此事,也本无必要宣扬出去,朱偕灊应当明白,此事若让太上皇知晓,汉阴藩定然难保,就连已故的朱徵鍉也会受到惩处。”
陕西总兵陈钺道:
“末将认为此事非同小可,犹如谋逆大罪,或许是韩王为人刚正,故而大义灭亲。”
马永成摇了摇头,说道:“陈总兵平日里多操心军务,对民政与藩地之事知之甚少。
据孩儿所知,这韩王并非安分守己之人,其手中亦有些不法之事。”
陈钺赶忙回应:“马公公所言极是。”
汪直当即下令:
“我们即刻前往韩王府。”
数日之后,乾清宫内。
太上皇朱见深正在暖阁中午睡,太后万贞儿轻手轻脚地为他盖上被子。
随后收拾妥当,来到宫内。
只见司礼监掌印太监梁芳正指挥着几个内侍,这些内侍手中都抱着题本。
印月高声通报:“太后驾到!”
梁芳等人连忙躬身行礼,齐声道:
“老奴见过太后。”
“免礼,这些可是今日的题本?”
万太后问道。
面对万太后的询问。
梁芳赶忙恭敬地回答:“回太后,正是。这些都是内阁送来的,不过积压许久了。”
万贞儿又问:“为何会有积压之说?”
梁芳答道:“积压的题本,要么是内容重复的,要么是一些极为棘手之事。
不过这些题本都颇为重要。
按理说不该如此。”
万贞儿说道:“他近日颇为劳累,此刻还未醒来,这些题本我帮他过目一番。”
“是。”
梁芳亲自将一堆题本放置在御桌上。
万贞儿看了一会儿,发现这些题本要么涉及军务,要么是官员任命这类重大之事,她并不想插手,随后问道:
“可有不涉及军政的题本?”
梁芳答道:“有一份刑部的题本。”
万贞儿问道:“所为何事?”
梁芳禀报道:
“刑部接到了晋州府衙上报的一桩骇人听闻的案件,此案被定为十恶不赦之重罪。”
“十恶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