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笔底青春
五中校园里,那一排排高大的杨树,在秋风的吹拂下,树叶像一只只蝴蝶般纷纷飘落。我和谢老师正坐在办公室里,讨论着班级里的一些事情。
突然,门被轻轻地推开了,唐玲走了进来。她的步伐有些缓慢,似乎有些沉重。她的头微微低垂着,眼睛也看向地面,长长的睫毛在她的眼下投下了一小片暗影,让她的面容显得有些黯淡。
唐玲走到谢老师的面前,站定后,她用一种低沉的、仿佛被风吹散的声音说道:“谢老师,我想跟您说一下关于我家庭成分的问题。我觉得,以我现在的情况,可能不太适合继续担任宣传委员这个职务了。”
就在前几天,唐玲在工作中,惹怒了一个男同学,受到了讥讽:“你是小业主的女儿,就是资本家的女儿,你不配当班干部!”
我静静地站在原地,目光紧随着唐玲的身影,看着她慢慢地转过身去,离开办公室,渐行渐远。她那两条细长的羊角辫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着,仿佛在诉说着她内心的不安和忧虑。
她那单薄的背影在我的视线中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走廊的尽头。然而,这个背影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去年冬天的情景。
那时候,我们一起在教室的后墙上张贴大字报。寒冷的冬天,教室里没有暖气,我们的手指都被冻得发红。唐玲的指尖尤其明显,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在白色的粉笔灰映衬下显得格外刺眼。
尽管如此,唐玲还是专注地写着批判稿,她的字迹工整而有力,每一行都透露出一股刚正之气。她总能把批判稿写得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而她写在黑板上的粉笔字,更是犹如她的人一样,刚正不阿。
可是,如今的唐玲却完全变了一个人。她变得消沉了许多,似乎背负着沉重的家庭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每次开班会,她都很少发言,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低着头,仿佛失去了往日的自信和光彩。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我宛如脱胎换骨一般,成为了教室里最为活跃的那个人。活学活用稿件在我的笔下如泉涌般源源不断,一摞摞堆积起来,仿佛诉说着我内心的澎湃与激情。而在批判大会上,我更是常常积极踊跃地发言,毫不保留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不仅如此,就连《红卫兵战报》这样的重要刊物,也时常刊登我的文章。我的文字在其中跳跃、闪耀,吸引着众人的目光。然而,每当我行经唐玲的座位时,却总是能看到她低着头,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她或是认真地抄写课文,或是细心地帮同学整理笔记。那曾经总是闪烁着光芒的眼眸,如今却似乎被一层薄薄的纱幕所笼罩,失去了往日的明亮与灵动。
方花有时候会突然拉住她,把她拽到自己身边,然后神秘兮兮地告诉她:“庆柏又写新大字报啦!”然而,唐玲却只是淡淡地回应一声,微微点头,轻声说道:“挺好的。”
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想起她们小时候的时光。那时,唐玲总是喜欢凑到我的书桌前,兴致勃勃地教我写《雷锋》观后感。她会逐字逐句地帮我修改病句,耐心地告诉我:“写文章要走心,不能光喊口号哦。”
那时候的唐玲,充满了热情和耐心,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我成长的期待。而现在,她似乎变得有些冷漠,不再像从前那样积极主动地与我交流。
离开五中的那一年,我怀着复杂的心情特意回到母校,想要见一见我的恩师谢老师。校园里的杨树似乎比我记忆中的还要高大一些,它们挺拔地矗立在道路两旁,仿佛在默默地守护着这座校园。
我径直走向谢老师的办公室,然而,那扇熟悉的门却紧紧地锁着。正当我有些失落的时候,隔壁班的一位同学路过,告诉我谢老师家里有事,可能不在学校。我谢过他后,决定按照之前打听到的地址去找谢老师。
根据地址,我穿过几条街道,终于来到了一个幽静的小院前。那扇斑驳的木门看起来有些年头了,我轻轻地推开它,门轴发出“嘎吱”一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走进院子,我惊讶地发现唐玲和方花正坐在小院的石凳上。唐玲手里捏着一本旧书,静静地听着方花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她的脸上洋溢着专注的神情。阳光洒在她们身上,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庆柏!”方花先看见了我,蹦着跳过来,“在五十四中还当干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