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点四十八分三十二秒。
林晚的手指在键盘边缘收紧,眼睛盯着主控屏右下角的时间跳转。一秒过去,屏幕没有闪动,系统日志依旧平稳,但她的后颈微微绷紧。她知道那股波动该来了。
它没出现。
苏悦抬起头,看了她一眼:“时间过了。”
林晚没回答,手指滑动鼠标,调出科研组刚上传的监测记录。波形图显示,在预设时间段内,没有任何异常能量信号被捕获。她皱眉,快速翻看三次历史数据——每次间隔都不完全相同,但都在十七到三十七分钟之间。按这个节奏,第五次本该准时到来。
可这一次,断了。
她立刻切换到城市外围安防系统的延迟录像界面,将时间轴拉回一小时前。根据前几次脉冲的空间热力分布,源头极可能来自指挥中心西北方向的废弃工业区。那段区域属于监控盲区,只有两处老旧探头勉强覆盖边缘路段。
画面模糊,光线昏暗。她逐帧推进。
十七分钟后,她在一段围墙拐角处发现了异常。三个身影几乎同时进入镜头,穿着深灰色连帽外套,帽子压得很低,走路时身体微倾,步伐一致得不像偶然同行。他们在一处配电箱前停留不到十秒,其中一人蹲下,手部动作迅速,随后起身离开。
林晚放大那个配电箱的位置。三分钟后,一个巡检机器人恰好路过,红外扫描显示设备外壳温度比正常值高出一度半。这不是故障,是有人接触过。
她立刻接通调查小组的加密频道。
“西北片区,旧三号变电站周边,发现三名可疑人员。最后一次出现在十八点零七分,向北移动。你们现在出发,沿他们行进路线逆向排查,重点找遗留痕迹。不要靠近,不要暴露。”
对方回应确认后挂断。
林晚转向苏悦:“通知技术部,准备两台独立供电的便携记录仪,不联网,明早九点前送到调度室。”
苏悦点头记下,没多问。她已经习惯林晚的指令风格——从不下达无依据的命令。
二十分钟后,调查小组发来第一份现场图像。那个配电箱被打开过,内部线路有明显改动痕迹。他们找到了一台微型装置,巴掌大小,外壳烧毁,芯片熔断,显然是远程自毁。但从残骸结构判断,这是一台信号中继器,作用是接收并放大某种非标准频段的输入。
林晚盯着照片看了很久。这种设备不属于任何已知民用或商用型号。它的设计目的不是通信,而是定向引导。
她调出地图,标记出三名陌生人的行动路径。起点在城郊公路下车点,终点指向指挥中心西北角。他们走的全是背光小路,避开了所有主干道摄像头。这不是流浪者,也不是误入禁区的市民。
这是侦察。
她立即远程接入调查小组的视觉记录,开始使用“心灵洞察之镜”。
能力开启的瞬间,她凝视着其中一名队员的记忆画面。那是他拍摄的一张街角抓拍——三人中有一人回头的侧脸。林晚集中精神,读取那一帧影像背后的情绪残留。
她看到了一丝警惕,还有一种不属于本地人的紧张感。这个人不熟悉这片城区,但他清楚自己要去哪里。
更重要的是,他的面部特征与云都户籍库完全不匹配。
林晚立刻启动跨区身份核查协议,将图像样本推送至邻市公安系统的临时协查通道。三十秒后,反馈信息弹出:此人曾在三天前以施工人员身份登记进入临江市某科研园区,证件编号为伪造,人脸识别比对成功率为百分之九十二。
她把这条信息单独标注,转发给调查小组。
“继续追踪他们的撤离路线。如果他们是冲着我们来的,一定还会再来。”
调查小组继续向北推进,沿着一条废弃铁路线搜查。二十分钟后,他们报告在一处塌陷的地下通道入口发现了新的痕迹——地面有新鲜刮痕,墙角留有鞋底印,尺寸与之前三人一致。
就在他们准备深入勘察时,市政巡逻队突然出现,封锁了整片区域,声称地下管网发生氯气泄漏,正在紧急处置。
调查小组被迫撤离。
林晚看着实时传回的画面,眉头越皱越紧。那条通道直通一片废弃办公楼群,距离指挥中心直线距离不足两公里。而所谓的“泄漏”检测结果显示空气成分完全正常。这不是事故,是人为阻拦。
她立刻下令:“放弃正面追踪。从现在起,布防替代侦查。”
她调出周边地形图,圈定五处可能的观察点,全部位于高处且能俯瞰指挥中心西北外墙。她命令调查小组在每个点位安装隐蔽摄像头和震动传感器,设备采用电池供电,数据每小时手动回收一次,不接入任何公共网络。
“他们要是再出现,我们必须知道他们站在哪。”
安排完外线任务,她转头对苏悦说:“后勤组准备应急响应预案。一旦发现目标聚集或设备异常启动,立刻启动二级戒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