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既是说给周扬听的,也是说给在场的所有清江区干部听的。
钱大勇立刻接话:
“郑书记您放心!我们区委一定全力支持周扬同志的工作!班子很团结,请市委放心!”
简单的寒暄后,一行人进入区政府会议室,举行简短的工作汇报会。
会议由钱大勇主持,他先代表区委区政府,对郑书记一行表示热烈欢迎,然后简要汇报了清江区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思路。
他的汇报四平八稳,重点突出了清江区在配合市里中心工作方面所做的努力,也委婉地提到了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需要市里支持的事项。
轮到周扬汇报时,他显然做了更充分的准备。
他没有重复钱大勇已经讲过的情况,而是重点围绕郑仪这次调研的主题“城市更新与基层治理”,汇报了自己到任后,通过初步调研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他的汇报条理清晰,数据详实,提出的几个想法也颇有见地,显示出了不错的调研功底和思考深度。
郑仪认真听着,不时点头,偶尔插话询问一两个细节。
整个汇报过程,郑仪对周扬的态度,始终是鼓励和引导为主,没有提出任何尖锐的批评,反而多次肯定了他的思考。
这让在场的清江区干部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市委书记对这位新任代区长的扶持之意。
汇报会结束后,郑仪在钱大勇和周扬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清江区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和一个外来人口集中的社区服务中心。
在考察过程中,郑仪不时与基层干部、社区居民交谈,了解实际情况。
他也有意无意地,将一些提问和指示,直接指向周扬,给他创造表现和锻炼的机会。
周扬虽然还有些青涩,但应对得还算得体,展现出了积极学习和努力融入的态度。
整个调研活动持续了大半天。
结束时,郑仪对清江区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但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他没有做长篇大论的指示,只是强调了几点原则性的要求: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要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不能大拆大建,要注重保留城市记忆;
要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
最后,他再次强调了班子团结的重要性。
“大勇同志经验丰富,周扬同志年轻有为,你们要相互支持,相互补台,形成合力,共同把清江的事情办好。”
这话,既是对钱大勇和周扬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清江区干部的告诫。
调研结束,郑仪的车队离开清江区。
钱大勇和周扬站在区政府门口,一直目送车队消失在视野尽头。
钱大勇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他转过身,看了一眼身旁依旧有些兴奋和紧张的周扬,心中滋味复杂。
他今年五十七岁了,在清江区当了六年区委书记,后来又因为区长病休,书记区长一肩挑,可谓到达了权力的顶峰。
他心里很清楚,自己这个年纪,这个位置,基本上已经到头了,再往上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对于郑书记派周扬来接任区长,他最初是有些失落的,但也很快就想通了,甚至有些释然。
这意味着,市委可能很快会考虑他的去处,或许是调到市人大或政协某个专委会,安排个闲职,平稳过渡到退休。
这对他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毕竟,书记区长一肩挑,权力是大,但责任和压力也巨大,这两年他确实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周扬的到来,正好可以帮他分担压力。
而且,周扬是郑书记的“自己人”,跟他搞好关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他绝没有任何想要架空或者为难周扬的想法。
那是找死。
他现在想的,是如何平稳地完成交接,如何尽可能地支持周扬熟悉工作,如何在自己退下来之前,站好最后一班岗,给市委和郑书记留下一个好印象。
“周区长,郑书记对我们清江的工作很关心,期望也很高啊。”
钱大勇转过头,对周扬说道,语气变得正式而客气。
“是啊,钱书记,我感觉责任重大。”
周扬连忙回应。
“别担心,慢慢来。”
钱大勇脸上露出和煦的笑容。
“区里的情况,我比较熟。有什么不清楚的,或者需要协调的,随时可以找我。我们班子很团结,大家都会支持你工作的。”
这番话,既是表态,也是安抚。
周扬心中稍定,诚恳地说:
“谢谢钱书记!我一定虚心向您和大家学习,还请您多指点,多帮助!”
“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钱大勇拍了拍周扬的肩膀。
“走,回办公室,我把几个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再跟你详细聊聊。”
两人并肩向办公楼走去,至少在表面上,展现出了一派和谐的景象。
而此刻,坐在返回市委车上的郑仪,闭目养神,脑海中却在复盘着刚才的调研。
周扬的表现,基本符合他的预期。
有冲劲,肯学习,但经验尚浅,需要磨练。
钱大勇的态度,也显得比较配合和识大体。
这为周扬在清江打开局面,创造了一个相对良好的开端。
但郑仪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
周扬能否真正驾驭局面,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而他这个市委书记,能做的,就是在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支持,但绝不会事事插手。
雏鹰,总要自己学会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