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在乎工厂,能有什么未来?”
林祖辉说完,整个包厢寂静无声,没人敢接话。
王冬刚才就不停拽林祖辉袖子,要不是年老体弱,都快把林祖辉拽倒了。
此时眼看形势不对,他这准岳父只好打圆场:
“朱主任,年轻人不太懂事。”
“您别往心里去,他就是喜欢胡思乱想,随意下判断。”
“其实他没去过几家工厂,都是人云亦云。”
“改天我带他去见识下,他一定会有不同想法,认识到工人力量的重要性。”
朱主任愣了一会,却没附和。
他心里更多是好奇,而非愤怒。
国企体制出大问题,他这个部委高官能不知道?
一个国家施政,都经过反复验证、推敲、讨论才最终确定。
九十年代出现下岗潮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早在八十年代前中期,京城已制定相关计划,正在反复验证。
“林先生其实说得没错,只是也不全对。”
“发展要循序渐进。”
“很多事能执行,代表初衷绝不是坏的,但执行中出了问题,最后得到了错误的结果。”
“人身体出问题,都要先弄清楚什么病,再对症下药慢慢调养。”
“体制出问题,其实也一样。”
“我们不是没发现计划经济出问题,而是要一点点慢慢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霍生、王冬立刻出声附和,称赞他高瞻远瞩。
林祖辉只是笑着吃菜,没在乎朱主任的这番发言,刚才说那些其实是想为山海集团开路。
一个巨型产业链,不可能光靠钱建立。
必然需要大量工厂、工人。
如果让他接管国企,那就是接烂摊子,搞不好会拖死新生的山海集团。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办合资企业,可以接收工厂和部分工人。
但必须有选择性。
让他发薪水没问题,生老病死别想他管,还要给他开除工人的权利。
一部分员工外招,接手的熟练工他可以代为管理,隶属关系仍挂国企,这样最方便。
餐桌气氛逐渐缓和,朱主任、霍生聊起基建投资。
赵建业和林宗辉说着深市趣闻。
王冬小声叮嘱林祖辉注意态度,别一惊一乍,他年纪大了顶不住。
“啪!”
一个小碗被碰下桌子摔碎,整个包厢仿佛按下暂停键。
林祖辉筷子悬在半空,所有人都不敢动。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手滑了,没拿稳,大家继续吃。”
叶三也有点懵,自己怎么在饭局上摔了碗?
林祖辉慢慢推开四眼伸到他胸口的手,似笑非笑地调侃叶三:
“三哥,我还以为是摔杯为号呢。”
“你可要拿稳点,人吓人,真能吓死人的。”
叶三连忙摆手告饶,大家一起谈生意,中间吃顿便饭而已,还能准备刀斧手吗?
等他去门口找服务员过来清理,朱主任对着林祖辉提了邀请。
“林先生,吃的差不多了。”
“我们两个去花园走走怎么样?”
“有点不方便公开的问题想跟你沟通,要不了太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