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 > 第681章 这等东西,怎会流落民间?

第681章 这等东西,怎会流落民间?(1 / 2)

篮底,一枚铜钱静静地躺着,铜钱的面纹,正对着徐阶。

徐阶的瞳孔骤然收缩——这分明是当年东林旧识之间,用以传递“劝谏信物”的标志!

他长叹一声,心中最后一丝犹豫荡然无存。

提笔,他迅速拟就了一份《民生七问疏》。

疏文直指炭政非但不是南陵一地的弊病,实则为天下通病,并大胆提出了“开匦纳民词,许寒门诉状”的建议,这是要将民间的疾苦,直接呈现在朝堂之上!

紫禁城西偏殿,苏婉儿正一丝不苟地整理着熏香名录。

她本是尚服局的掌衣女官,如今虽身处宫中,却仍牵挂着宫外的一切。

这时,小顺子,这位宫中洒扫的太监,慌张地闯了进来,塞给她一块蜡丸。

蜡丸内,赫然是徐阶那份《民生七问疏》的抄本。

苏婉儿快速浏览,指尖不自觉地颤抖起来。

此刻,养心殿内,皇帝正接见那位巡盐御史。

御史声嘶力竭地陈述着“南陵乃刁民构陷良商”的论调,恳请皇帝速派钦差前往“压阵”。

苏婉儿沉吟片刻,取出今日当值的“雪魄兰”香饼。

在研磨过程中,她悄悄地多加了三钱龙脑——这是一种奇特的香料,能致人思绪纷乱,易生疑虑。

果然,不到半个时辰,宫中太监急匆匆来报:“陛下觉香气躁烈,命撤炉更香。”趁着更换熏炉的间隙,苏婉儿将徐阶的书稿巧妙地藏于新进贡的蚕丝包裹之中,呈递御前。

皇帝翻阅着,脸上不见丝毫喜怒,只是一句随意的问话:“这‘差一条命’,是谁写的?”身旁一位年长的老臣躬身答道:“据查,是南陵一乡塾女子所教。”皇帝沉默了良久,最终,在疏稿的末尾,用朱砂御笔写下了一句批语:“民不能言,朕代其问。”

与此同时,南陵城外,那座荒凉的坟茔前,周二妞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离开。

她已经在荒坟旁搭起了一个简陋的草棚,每日清晨,她都会准时击鼓三通,然后高声诵读那本《炭害纪略》。

起初,无人理会,她孤身一人,像个被遗忘的影子。

可到了第三日,一位咳血的老农,颤颤巍巍地走来,跪倒在地,哭诉着自家柴薪被强征后,全家如何在寒冬中挨冻。

消息如同野火般传开,南陵周边村落的村民们,陆陆续续地徒步前来。

他们在周二妞父亲的碑前按手印,留下自己的遗书。

更令人动容的是,村里的孩子们,也开始背诵起那首山调:“三百斤炭价三十两,中间差几何?差一条命!”李府的家丁试图上前驱赶,却被愤怒的村民们围住,他们质问:“你们烧的炭,我们吃的灰!”奉命出警的周捕头,站在人群边缘,久久未动。

最终,他转身下令:“收械回衙。”当晚,他私下拆开一封匿名信,信中只有一张焦布的残页复印件,以及一句话:“你验过的棺,还记得味道吗?”陈皓坐在客栈昏暗的房间里,手中的南陵简报却像一块冰冷的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

窗外,残月高悬,映着皇城角楼的飞檐,那锋利的弧度,像极了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

万富贵那厮跑了,可李老爷那只老狐狸还在,朝廷派下来的钦差,肯定是个能把黑的说成白的“能控之人”。

“他们以为查案是审人,”陈皓低语,声音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韧性,“我说的‘请山行’,是要把整座山都搬进大堂作证!”他缓缓铺开一张白纸,笔尖如同在刀尖上跳舞,勾勒出一幅舆图。

北岭、苗疆、漕道、驿路,那些曾经留下的足迹,如今都化作了醒目的红点。

最后,他的笔尖在京城西南角停下,那里,一个废弃多年的工部匠籍司旧址,却隐藏着永乐年间皇木档案的原始存档。

就在这时,街角传来一阵急促的猫叫,那是阿蛮回来了。

它肩头的血迹还未干,怀里紧紧抱着一只破损的陶罐。

罐底,半句模糊的铭文若隐若现:“拂尘入宫室,祸延九重深。”陈皓的眼神骤然锐利这趟浑水,可比他想象的还要深。

夜,京城一处隐蔽客栈的密室里,烛火摇曳得有些不安分,像是在低声诉说着什么。

阿蛮,这位平日里总是沉默得像块石头的小伙子,此刻正倚着墙壁,粗重地喘息着,那浸透了血迹的肩头,在昏黄的光线里显得格外触目惊心。

他怀里紧紧抱着的那只破损陶罐,像是某种珍贵的诅咒,裂口处露出了半截焦黑的竹简。

陈皓没有多问,只轻轻接过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