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皓隐于市井,京城暗潮汹涌,一场无声的权力更迭,正以燎原之势展开。
当朝阳的第一缕光芒洒向紫禁城,一场决定大明未来走向的紧急廷议,在金銮殿内拉开帷幕。
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文武百官屏气凝神,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肃静!”司礼监太监尖锐的声音划破沉寂,宣告着廷议的开始。
“诸位爱卿,近日京城妖言四起,扰乱民心,朕甚为忧虑。”龙椅之上,皇帝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此事关乎社稷安危,诸位务必畅所欲言,共商对策。”
话音刚落,便有官员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声色俱厉地指责道:“陛下,此乃刁民作乱,妖言惑众!应立即派兵镇压,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臣附议!这些刁民胆敢妄议朝政,实乃大逆不道!若不严加惩处,必将动摇国本!”
“臣等恳请陛下下旨,彻查此事,务必将幕后黑手绳之以法!”
朝堂之上,群情激愤,多数官员纷纷附和,主张以强硬手段镇压这场突如其来的“妖言”。
在他们看来,任何对皇权的质疑,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然而,就在一片喊杀声中,却有几道不同的声音响起。
翰林院的三位学士,顶着巨大的压力,站了出来,语气平和却坚定地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尚需慎重考虑。近日京城流传的‘用火五约’,虽有不敬之词,但其中所言,并非全无道理。”
“哦?依三位爱卿之见,这‘用火五约’,有何可取之处?”皇帝的目光落在三位学士身上,眼神深邃,令人难以捉摸。
“陛下明鉴。”为首的翰林院大学士拱手说道,“今年开春以来,南方各地的疫病明显减轻,据医署奏报,这与各地推广使用清洁炭火,改善空气质量有着密切关系。‘用火五约’中倡导的‘炭不出黑烟’,正是应对疫病之良策。”
“一派胡言!”礼部尚书闻言,顿时怒不可遏,“区区几张民间传言,岂能与朝廷律法相提并论?三位学士身为朝廷命官,竟敢为妖言辩护,实乃有失体统!”
“礼部尚书此言差矣。”另一位翰林院学士反驳道,“民生无小事,百姓的疾苦,才是朝廷最应该关注的。‘用火五约’虽出自民间,但其出发点却是为了百姓的健康,我们又岂能视而不见?”
“够了!”皇帝的声音猛然提高,打断了争论不休的双方。
他揉了揉眉心,似乎对这场无休止的争吵感到厌烦。
就在这时,司礼监太监再次上前,呈上一本《春祀仪注》修订稿,恭敬地说道:“陛下,这是礼部呈上的《春祀仪注》修订稿,请陛下御览。”
皇帝接过修订稿,随意地翻看着。
然而,当他翻到“熏香条”时,却猛然停住了。
只见上面赫然用朱笔批注着:“此后祭祀,可用拂尘炭代香,以应天和。”
这行批注,出自何人之手,已是不言而喻。
满堂哗然!
所有人都震惊地望着皇帝,谁也想不到,皇帝竟然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礼部尚书更是脸色惨白,他怎么也无法相信,自己精心准备的修订稿,竟然会被皇帝如此批改。
他正欲开口辩解,却见内阁首辅轻轻地合上了手中的卷宗。
“圣意已决。”内阁首辅的声音低沉而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一锤定音!
朝堂之上,再无人敢出声反对。
所有人都明白,这场关于“用火”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定。
就在朝廷为“用火”之事争论不休之时,陈皓已经在京城最热闹的“报房胡同”,悄然开设了一家名为“明心书局”的书店。
书局的门面并不大,但却收拾得干净整洁。
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其中最显眼的,便是那本名为《用火五约》的小册子。
陈皓将《用火五约》全文进行了雕版印刷,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将“用火”的理念传播出去。
他在封面上印上了一行醒目的大字:“这不是禁书,这是你们自己说过的话。”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陈皓还在每本《用火五约》中,附赠一张“炭税返还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