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申请表的格式,完全模仿户部公文,注明“若你曾因劣炭致病,可凭此表向地方官府申领抚恤”。
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朝廷的伤口上撒盐。
“明心书局”开业后,立刻引起了轰动。
无数百姓涌入书局,争相购买《用火五约》。
短短数日内,数千册《用火五约》便销售一空。
甚至连东厂的番子,都偷偷地买了一册带回去研究。
与此同时,远在西山的沈瞎子,也发动了最后一波舆论攻势。
他命人将《草魂记》的结局进行了修改,将原本悲惨的结局,改写成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那一夜,皇帝推开窗,看见天下万家灯火,每一盏都是小小的净尘驿。”
随后,他派遣说书人,潜入京营军寨、漕运码头、盐场工棚等劳工聚集地,在劳工们歇息时,绘声绘色地讲述《草魂记》的故事。
《草魂记》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那些常年与煤炭打交道的劳工们。
他们感同身受,为炭工们的遭遇感到悲愤。
某夜,一名饱经风霜的老兵,听完《草魂记》后,泪流满面,高呼道:“我们烧的不是炭,是命啊!”
这句话,引起了无数劳工的共鸣。
次日,数十名退役的窑工联名上书兵部,请求组建“清火巡检队”,自愿巡查各地官炉,监督煤炭的生产和使用。
兵部不敢拒绝这些退役老兵的请求,只能将他们暂时列为民团备案。
远在南陵的周文远,得知朝廷廷议的结果后,也立即行动起来。
他在南陵举办了“首届守根人大会”,邀请签署了《用火约》的百村代表,齐聚县学。
在大会上,周文远当众焚烧了历年来的炭税附加银账册,宣布“自此以后,南陵之火,由民共治”。
更令人震惊的是,周文远还命人将《南陵新约》的碑文拓片,装入金丝楠木匣中,派快马送往京城,并附上一封信,信中只有一句话:“此约非叛,乃补天漏之一针。”
《南陵新约》的碑文拓片,一路北上,沿途各州县的官员,争相抄录,竟形成了一条“新约走廊”。
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角力,一场无形的战争,正在京城内外悄然上演。
数日后,皇帝召见工部大臣,开口问道:“民间都说有种‘三通窑’……”
数日之后,御书房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民间都说有种‘三通窑’,能烧出干净火,可有图纸?”皇帝的声音不高,却如同一道惊雷,炸响在工部尚书耳边。
工部尚书瞬间汗如雨下,肥胖的身躯止不住地颤抖。
这“三通窑”乃是革新之物,触及的是盘根错节的利益,他身为工部尚书,自然是竭力压制。
他正欲磕头否认,一口咬定是市井谣言,眼角余光却瞥见一旁的侍读,捧着一份奏折,缓缓上前。
那奏折封皮光洁,竟是无名无印!
皇帝接过奏折,打开一看,顿时龙颜震动——赫然是一份详尽至极的《三通窑图》,旁边还附着一份《民生炭事辑要》摘要,条条框框,皆是利国利民之策!
更令人惊异的是,那奏折上的笔迹,绝非一人所为,而是杂糅了无数种不同的字体,歪歪扭扭,仿佛是由无数双手共同书写而成。
皇帝一页页翻看着,良久,他抬起头,凝视着那份饱含民意的图纸,脸上阴晴不定。
最终,他忽地笑了出来,声音里带着一丝释然,一丝感慨:“原来,他们不是要推倒炉子,是要给朕——换一颗心。”
与此同时,离开京城许久的陈皓,正襟危坐在返程的马车上,撩开车帘,最后望了一眼京城的方向。
一面新刷的巨大横幅,映入他的眼帘,上面用苍劲有力的笔触写着八个大字:“火归百姓,约写人间。”
陈皓缓缓放下车帘,闭上双眼,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嘴角却微微勾起:“现在,轮到他们学着读懂——什么叫无声的胜利。”车轮骨碌碌地转动,载着他,驶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未来的路还很长,好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