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辨炭明心(1 / 2)

更有市井小儿编出了童谣:“东厂炭,鬼吹灯;北岭火,照良心。”

刘九爷得知此事,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将那些编童谣的小崽子们全部抓起来。

但他转念一想,如果自己真的这么做了,岂不是正中沈瞎子的下怀,坐实了东厂“迷魂审案”的恶名?

他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民间笑话的主角。

再说玄尘子,他率领着五名弟子一路北上,沿途在道观、义塾、驿站等场所设立“火角”——一个三尺高的小台,内置烧着北岭白炭的小炉,供人免费试燃。

每处“火角”旁边都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柳婆婆口述的古谚:“火不清,梦不真;心不静,路不明。”

他们在某县学外设点时,恰逢学子们晚读。

一名教谕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顿时感觉神清气爽,多年的头痛病似乎也减轻了不少。

他激动地泪流满面:“原来读书不必头痛!”

他当场撕毁了官配的劣质熏香盒,并大声疾呼:“以后,我们县学也要用北岭的白炭!”

消息传开,七日之内,十二个县学联名上书提学官,请求更换取暖炭种。

提学官也被劣质炭火熏得头昏脑涨,看到这份联名上书,顿时龙颜大悦,立刻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东厂番子将这些情况一一汇报给刘九爷,刘九爷气得浑身发抖。

他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北岭白炭的威力,也低估了沈瞎子的手段。

“传令下去,给我加大力度,务必将那些《火帖》全部搜缴上来!”刘九爷声嘶力竭地吼道。

然而,他并不知道,此时此刻,更多的《火帖》正在以各种方式,悄无声息地流向北方,流向京城,流向那些渴望光明的人们的心中。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陈皓站在皓记酒馆的后院,抬头望着天空中闪烁的星光。

他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正在汇聚,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

突然,一只信鸽从天而降,落在了他的肩头。

陈皓取下信鸽脚上的竹筒,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行字:

“南火已燃,待君举旗。”

陈皓捻着手中那张轻薄的信笺,指尖感受到信纸上细腻的纹路,像是南方特有的丝绸,带着玄尘子身上那股若有若无的檀香味。

“南火已燃,待君举旗……”这八个字如同滚烫的烙铁,瞬间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

但他并未被这突如其来的讯息冲昏头脑,反而更加冷静。

“芊芊。”陈皓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后院的寂静。

“把这三年所有购买‘驱疫香’的客商名录,全部整理出来。”

李芊芊不敢怠慢,立刻放下手中的账本,快步走进内屋。

不一会儿,她便抱着厚厚一摞名册,在烛光下细细翻阅。

烛火摇曳,映照着她专注的神情,也拉长了陈皓在地上孤寂的影子。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李芊芊的眉头越皱越紧。

突然,她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抬起头,眼中充满了震惊:“掌柜的,这些人……都在六部当差!而且,有好几家都是反复采购!”

陈皓走到窗边,望着东方渐渐泛白的天空,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那是北岭独有的味道。

“看来,不是我们要进京,是京里的人,已经在等我们了。”他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

他转身回到桌前,提起狼毫笔,饱蘸浓墨,在信笺上写下一行字,然后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交给站在一旁的柱子。

“柱子,把这封信送到沈瞎子手中,记住,附上一句话——‘该唱《醒君吟》了。’”

柱子接过信,沉声道:“掌柜的放心,保证送到!”说完,他便转身消失在夜色之中,只留下陈皓一人,望着京城的方向,目光深邃而坚定。

是时候,让这团火,烧得更旺一些了。

京城西市,一向是人声鼎沸、商贾云集之地。

然而近来,在这片喧嚣中,却悄然出现了一处与众不同的所在——醒炉居。

青砖灰瓦,在这寸土寸金的京城里,醒炉居的铺面并不算大,甚至可以说有些简朴。

然而,那悬挂在门楣上的匾额,却显得格外醒目。

“醒炉居”三个大字,笔力遒劲,锋芒内敛,每一个笔画都仿佛蕴含着某种深意,让人忍不住驻足凝视。

只是,落款处空空如也,更添了几分神秘。

醒炉居开张当日,并无锣鼓喧天,也无鞭炮齐鸣,甚至连寻常店铺必备的开业酬宾都未曾有。

它就这样静悄悄地开门迎客,仿佛一位隐世高人,不屑于世俗的喧嚣。

更令人诧异的是,醒炉居不售酒饭,只奉一碗清水、一盏白炭小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