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初春
长安汉宫的议事堂内,气氛随着两封来自荆州的奏折骤然变得凝重。
天子手持奏折,目光扫过堂下文武百官,缓缓开口:“荆襄剧变,两派各执一词,诸位爱卿且看罢奏折,共议应对之策。”
递上御案的两封奏折,内容却截然相反。
其一来自荆南四郡,由武陵太守金旋牵头,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太守联名署名,奏请册封长公子刘琦为荆州牧。
奏折中详细陈述:江东孙策、周瑜不宣而战,借大雪之利偷袭襄阳;荆州牧刘表坚守气节,宁死不降,最终自焚殉国。
长公子刘琦历经艰险逃至武陵,荆南四郡感念刘表旧恩、认可刘琦嫡长子身份,愿共拥其为荆州之主,恳请朝廷出兵支援,助其驱逐江东贼寇,收复失地。
另一封奏折则来自江东,由孙策亲自上表,请求册封刘表次子刘琮为荆州牧。
其说辞与荆南奏折截然不同:称刘琦为争夺继承权,暗中勾结叛将刘磐、文聘等人忤逆作乱,甚至涉嫌“弑杀”刘表。
江东军偶然截获刘琦与叛将的密信,为帮助刘表稳定荆州,才出兵前往襄阳平叛,奈何抵达时为时已晚,刘表已自焚身亡,蔡瑁、张允、蒯良、蒯越等忠臣亦葬身乱军。
为安抚荆州百姓、早日终结战乱,恳请天子以荆州万民为重,早日册封刘琮为荆州牧,统领荆州事务,还荆州百姓以太平。
两封奏折一前一后送达长安,内容却天差地别,瞬间在朝堂引发热议。
天子将奏折交由群臣传阅,垂询道:“荆州乃大汉腹心、天下要地,刘表殉国、二子争位,江东借机介入,此事关乎朝廷法度与天下格局,诸位以为当如何处置?”
话音刚落,左将军刘备便出列,面色悲痛,潸然泪下:“臣与景升公(刘表字景升)相识多年,深知其忠烈品性、教子有方,断无被子嗣忤逆弑杀之理!
荆州为江东世仇,此定是孙策、周瑜狼子野心之辈,偷袭襄阳、逼死州牧,如今却倒打一耙,其奏折所言全是颠倒黑白之词,臣请陛下严惩江东伪善之徒,支持刘琦公子主持荆州!”
刘备与刘表同为汉室宗亲,先前刘备投奔荆州之时,刘表念在同宗之谊,对刘备多有回护。
此刻听到刘表不但身死,还要落得一个被子忤逆身亡的恶名,内心的悲痛与愤怒无以交加,当堂出班驳斥孙策的奏折。
朝堂之上,众人虽未亲赴荆州,不知细节,但江东与荆州的恩怨纠葛早已天下皆知。
江夏争夺战历时三载,孙策与刘表多次兵戎相见,此次江东趁虚而入本就动机可疑。
再者,孙策奏折中“刘琦弑父”“江东平叛”的说辞,既无实证,又与刘琦素来仁厚的口碑相悖,破绽百出。
朝中徐庶、法正等智谋之士扫过奏折,便已辨明其中真伪,只是皆未急于开口。
此刻争论“谁真谁假”已无意义,刘表已死、江东占据半个荆州的事实,才是影响决策的核心。
“陛下,”徐庶率先打破沉默,拱手进言,“当前北方袁、曹暗中结盟,汉室需专注应对北线压力,南方实不宜出现统一势力。如今荆州一分为二,孙策占据南郡、南阳等地,势力强盛;刘琦依托荆南四郡,根基薄弱。
依臣之见,当册封刘琦为荆州牧,并酌情予以支援,以其制衡孙策,维持南方分裂之局,如此汉室方可专心北顾,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