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法正赴蜀(1 / 2)

自古及今,清丈田亩、整顿户籍,都是牵动天下根基的难事,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朝野动荡。

回溯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堪称一代雄主。

他起兵推翻王莽新朝,扫平群雄、延续汉祚,凭借再造神州的盖世功勋,威望与威势皆达到举世无双的地步。

可即便如此,当他推行“度田令”,意图清查天下土地、核实人口以规范赋税时,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险些让新生的东汉政权再次分崩离析。

彼时,度田令颁布后,各地世家大族、豪强地主纷纷抵制。

他们或隐匿田亩、虚报人口,或勾结地方官吏篡改户籍,甚至动用私兵对抗朝廷核查。

短短数月内,大汉十三州中,直接爆发叛乱的便有四州,其余各州亦处于观望动摇之中。

三年内,因镇压叛乱、查处贪腐而被罢免或诛杀的郡守多达十几人,其数量竟比汉末乱世中嗝屁的郡守还要多。

光武帝虽然有心坚持,却在天下大乱的现实面前,最终迫于各方压力,下令终止度田令,默许了世家豪强的既得利益。

光武帝这般雄主尚且折戟沉沙,足见度田之事的阻碍之大、风险之高。

如今长安朝廷推行的清查益州田亩、重新登记户籍之策,本质上便是新一轮的“度田”,其难度较光武帝时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方面,益州承平数十年,世家大族根基远比东汉初年的地方豪强更为深厚,他们不仅掌控着大量土地与人口,更渗透到地方政务、军事的各个层面,抵制手段也更为隐蔽且坚决。

另一方面,朝中许多老臣本身便出身世家大族,其家族利益与度田政策直接冲突,是以他们虽不敢公开反对,却在暗中百般阻挠。

或拖延政令下发,或克扣核查所需物资,或向益州世家传递消息,明里暗里的“拖后腿、扯袖子”,就是不愿让朝廷的度田大业顺利推进。

当天子在朝堂上提出“谁愿前往蜀中,主持度田大业”之时,殿内瞬间陷入死寂。

满朝文武皆低垂着头,无人敢应声。他们深知,此去益州,既要对抗盘根错节的世家势力,又要应对朝中老臣的暗中掣肘,稍有不慎,轻则丢官罢职,重则可能身陷险境,甚至引发蜀地叛乱,落得“身败名裂、祸及家族”的下场。

太尉杨彪、司空董承,等重臣虽有心为国分忧,却也因年事已高、顾虑重重而沉默;刘浪麾下的将领多擅长军事,对地方政务与世家周旋之术并不精通,亦不敢贸然领命。

就在天子面露失望、朝堂气氛愈发凝重之际,一道声音打破了沉寂:“臣法正,愿往蜀中,主持度田之事!”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新晋入朝的军师中郎将法正正躬身出列,神色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