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倏忽两载。
自刘浪平定益州、班师回朝后,天下格局进入了难得的休养生息阶段。
北方大地之上,曹操与袁熙两大势力皆收敛锋芒,专注于内部政务整顿、民生的修养、新兵训练、积蓄粮草等……
曹操自拿下青州后,便致力于梳理地方吏治、恢复农耕生产,他下令开垦青州荒芜土地,修建水利设施。
又从兖州、豫州调拨粮草,充实青州府库,同时对麾下军队进行整编,淘汰老弱、强化训练,意在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再与刘浪、袁熙一争高下。
河北的袁熙亦不甘落后,他凭借袁氏在冀州的旧有根基,快速整合冀、幽二州政务,一方面减轻百姓赋税以安抚民心,另一方面从幽州抽调精锐,与冀州兵马合并操练,更在青、冀边境增筑堡垒,时刻警惕曹操的动向。
两大势力按兵不动,倒让北方迎来了数年未有的太平光景。
长安朝廷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对内推行仁政,对外拓展商路,为将来东出函谷、一统中原默默筹备。
汉室所掌控的关中、凉州、并州,虽因早年战乱导致人烟稀少、经济凋敝,却也因此少了世家大族的盘根错节。
这些地区的旧有士族或在战乱中覆灭,或迁徙至南方,朝廷的政令在推行时,没有任何的阻碍,上传下达,百姓因此受益颇多。
在朝廷的治理下,关中平原重新开垦良田,凉州牧场恢复畜牧,并州边境安定无战事,百姓逐渐回归故土,村落市集次第恢复,往日的荒凉景象被炊烟袅袅、阡陌纵横的生机取代,隐隐重现了太平时节的繁荣气象。
随着朝廷的精心治理,百姓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汉室在桓灵二帝时,已经失去的民心,衰落的威望,也渐渐的恢复了。
至少在这些地区,朝廷可以说是一呼百应,从者云集。
然而,与关、凉、并三州的顺畅治理不同,益州的局势却逐渐显露出隐忧。
蜀地自刘焉、刘璋父子治理以来,已历数十年承平,境内门阀士族的势力根深蒂固。
既有世代居住蜀地的本土大族,如蜀郡的张氏、犍为的杨氏,又有因中原战乱迁徙入蜀的外来世家,如从豫州迁来的庞氏、从兖州迁来的吴氏等等。
这些世家大族占据着蜀地最肥沃的土地,隐匿着大量依附人口,更垄断了地方的教育与仕途,在当地,形成了土皇帝一般的割据势力。
当长安朝廷将“重新丈量天下田亩”“清查天下人口”的新政推行至益州时,迅速引发了世家大族的强烈反对。
朝廷下令,要求各州郡重新丈量土地、登记造册,无论官绅百姓,皆需按实际田亩缴纳赋税,严禁虚报隐瞒。
这一政策直接触动了世家的核心利益,他们哪家手中没有的大量隐田?
若被清查,每年需缴纳的赋税将大幅增加。
更令世家难以接受的是,朝廷还规定世家大族不得隐匿人口,不得私豢家奴、佃户,所有不在户籍的人口需重新入籍,而这些依附人口正是世家维持特权的根基。
家奴负责照料世家日常起居,佃户则耕种世家的隐田,一旦这些人口被纳入朝廷户籍,世家不仅会失去免费劳动力,更失去了自身最后的武力保障。
想当初,徐州糜家与刘备联姻的时候,送出去的嫁妆就有三千家奴。
这三千家奴被刘皇叔配上铠甲兵器,经过训练后,就成了一支精锐的军队。
这样的家奴,糜家竟然有两万多,而且糜家还私藏了许多兵器甲胄。
令人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