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不仅如此(2 / 2)

“就是!理学心学都是空谈,老百姓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朱翊钧勉强点头,心中却忧虑更甚。

大明文盲众多,读书人的话语权太大,即使让何心隐他们讲学十年,也难以撼动理学的正统地位。

回到驿馆,朱翊钧仍在思索对策。

严党余孽、清流儒生、锦衣卫内部分歧...种种问题交织在一起,让他感到一张无形的网正在收紧。

“大人!”

门子匆匆进来。

“有位俞大爷和李大爷求见。”

俞大猷站在驿馆门前,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腰间的佩刀。

五月的阳光照在他黝黑的脸上,却驱不散他眼中的阴霾。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李文进。

“文进,你说...他真会帮我们吗?”

俞大猷的声音低沉,带着几分不确定。

李文进拍了拍他的肩膀。

“大猷,放宽心。

朱大学士虽年轻,却是个明白人。况且...”

他顿了顿。

“他长得确实像令妹。”

俞大猷的喉结滚动了一下,眼中带着痛楚。

他不再言语,迈步走进了驿馆大门。

驿馆内,朱翊钧正在翻阅一本《海防图志》,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来。

当他的目光与俞大猷相遇时,两人同时怔住了。

朱翊钧看到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武将,约莫四十出头,面容刚毅,眉宇间却带着忧郁。

而俞大猷看到的,则是一张与他记忆中妹妹几乎一模一样的脸。

尤其是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和似笑非笑的神情。

“俞...俞将军?”

朱翊钧率先回过神来,放下书卷站起身来。

俞大猷只觉得心脏猛地一缩,那种熟悉感让他几乎窒息。

他强压下翻涌的情绪,躬身行礼。

“钦差朱大学士。”

朱翊钧快步上前扶住他的手臂。

“俞大哥不必多礼,都是自家人。”

“自家人”三个字像一把钝刀,狠狠刺进俞大猷的心口。

他想起妹妹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求他照顾那个被送走的孩子...如今孩子就在眼前,却无法相认。

李文进见状,连忙上前打圆场。

“朱大学士,冒昧打扰,实在是有要事相商。”

朱翊钧点点头,目光在两人之间游移。

“俞大哥,李大哥,你们为何来此?”

他又转向李文进。

“右卫的兄弟们还好吧?”

“托您的福,都好。”

李文进答道。

“兄弟们听说您平安无事,都松了一口气。”

俞大猷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朱大学士,倭寇正在频繁调动,恐怕不久就要出大事。”

朱翊钧眉头微蹙。

“倭寇?不过是些流窜的海盗罢了,俞将军何出此言?”

“您有所不知。

“俞大猷声音低沉。

“十多天前,我的探子在琉球得知,倭国本土的浪人正在胁迫各藩大肆征募兵员,恐怕很快就要再起大兵。”

朱翊钧面露惊讶。

“倭寇不是战败的南朝武士吗?怎会胁迫藩主?”

李文进叹了口气。

“朱大学士,您被蒙蔽了。倭寇绝非简单的海上流寇,而是一个很严密的势力,成员包括高丽人、倭国人、琉球人、佛郎机国人、葡萄牙人、明朝人等,号令统一,行动缜密。”

朱翊钧的表情逐渐凝重。

他起身走到窗前,确认四下无人后,低声道。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随我来。”

他领着两人穿过回廊,来到驿馆最偏僻的一间厢房。

吕坤和李贽已在屋内等候多时。

“吕先生,李兄,这位是俞大猷将军,这位是李文进将军。”

朱翊钧简单介绍道。

“两位将军有要事相告。”

众人落座后,朱翊钧亲自为每人斟了茶。

“俞将军,请详细说说倭寇的情况。”

俞大猷端起茶杯,却没有喝。

“十年前,我和文进曾合力荡平双屿岛,那是倭寇在东南沿海最大的据点。”

“我记得此事。”

朱翊钧点头。

“朝廷当时还嘉奖了你们。”

“嘉奖?”

俞大猷苦笑一声。

“随后我们就被严党弹劾,险些丢了性命,多亏锦衣卫陆炳暗中相助。”

朱翊钧眼中带着讶异。

“陆炳?他不是严嵩的人吗?”

李文进摇头。

“陆大人...情况复杂。

他虽受严嵩提拔,但心中自有分寸。”

俞大猷放下茶杯,声音压得更低。

“朱大学士,您可知道,倭寇来明朝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朱翊钧思索片刻。

“据我所知,他们不过是想打通贸易,与俺答寇边的目的差不多。”

“大错特错!”

俞大猷突然激动起来,拳头砸在桌上,茶杯里的水溅了出来。

“他们是要搞烂明朝、控制明朝、长期殖民明朝!”

屋内一片寂静。

朱翊钧的脸色变得苍白。

“这...这怎么可能?”

李文进沉声道。

“我们怀疑,他们想把明朝分成东西两半,将东部纳入他们的势力范围,再扶持严世蕃这样的人主政明朝。”

“严世蕃?”

朱翊钧猛地站起身。

“你们有证据吗?”

俞大猷从怀中掏出一封密信。

“这是我们在琉球的探子冒死送来的。倭国大名们正在秘密会盟,计划在秋收后大举进犯。”

朱翊钧接过密信,手指微微发抖。信上的内容让他心惊肉跳——倭寇不仅准备进攻沿海,还在暗中联络严党,准备里应外合。

“这...这太荒谬了。”

朱翊钧喃喃道。

“严嵩父子再贪婪,也不至于卖国吧?”

吕坤突然开口。

“朱大人,您可记得去年严世蕃突然纳的那个倭国妾室?”

朱翊钧回忆道。

“是有这么回事,据说是个商人之女...”

“那女子根本不是什么商人之女。”

俞大猷冷笑。

“她是倭国大名的养女,专门派来接近严世蕃的。”

李贽插话道。

“如此说来,严党与倭寇勾结,是要借外力铲除异己?”

“不仅如此。”

李文进摇头。

“他们是想借倭寇之手,彻底掌控朝政。一旦倭寇占据东南沿海,朝廷必然倚重严党主持抗倭,届时他们就能为所欲为。”

朱翊钧在屋内来回踱步,突然停下。

“不对,若倭寇真有如此野心,为何不直接攻打?为何要绕这么大圈子?”

俞大猷和李文进对视一眼,最后由俞大猷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