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中孙承宗回顾近两年民生、战事、经济等各类事宜,以事实和数据同过去进行对比。
并阐述当前局面形势,于大明的困难及契机云云。
这份报告皆按崇祯指点的框架,由内阁、六部、督察院等衙门进行汇总归纳,牵涉大明全方位,让众人耳目一新。
历朝历代以来,从无哪个王朝这样做过,这便是崇祯灌入的另一种新思维:
总结与展望!
所述内容令代表们了然于心,大明已经走出泥潭了,各类指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进发。
而百年规划中内容更多更广,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三步:
其一,二十年内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各省、府、县官道逐步实现水泥路面,使百业兴旺充满活力,完全进入蓬勃状态!
四十年内大明全域四通八达,普通百姓过半进入小康之家!
所谓小康,便是丰衣足食,同时拥有相当余钱。
小康一词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参会者即使平民都多少有点墨水,对这个词并不陌生。
其二,十五至二十年内初具工业化雏形,三十至五十年内跨入工业社会,五十年之时百姓全面步入小康!
文中针对工业化也专门作出解释,便是以大量机械设备代替人力,生产效率显着提高。
比如用蒸汽机抽水、采矿、炼钢、纺织、制造各种工具、驱动车辆及船只等等。
蒸汽机抽水和采矿已经实现,不外乎尚未大肆推广,技术也在一步步改进中,报纸上早就报道过,这一点大多数代表都很清楚。
现如今朝廷构想如此长远,新生出那么多新名词,可以持怀疑或保留态度,但绝不可坐井观天,万一实现了呢。
其三,五十至一百年内,公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辅的经济空前繁荣,工业化完全普及,国力强盛大明百姓安居乐业!
凡大明子民,每个人从出生到死均享受朝廷一切福利,进入天下大同初级阶段。
《礼记·礼运》中提到“天下大同”,其中心思想直指“天下为公”。
深化一下便为“国有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社会清明公正。”
因此对于天下大同一说,乃历代先贤精神追求,就好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然而,在封建体制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这是崇祯的终极目标,但他采用了他所认为的正确方式方法,需要的只是时间。
他活不了那么久,那就铺好路交给后继子孙。
耗费差不多半个时辰,孙承宗才把百年规划念完。
与会者心头久久不能平息,看起来仅分三步走,就是经厂印出来的字而已。
实则每一步都事无巨细,各类事务还需在过程中不断优化与查漏补缺,担子不轻巧啊。
“诸位,计划!”
代表们纷纷翻开另一份文书,孙承宗接着滔滔不绝。
别看他七十多的人了,做起事来那精气神简直没得说。
“至崇祯十四年,全国财税收入将在去年基础上至少多出七成,百姓收入接近翻番!
陆续投入京师至粤省,京师至南京、京师至西安、西安至松江、松江经闽省至广西五条官道新建及扩建!
各布政使司、各直属府可根据财税收入情况,兴建县级以下乡村官道;府以上官道需报朝廷审批,纳入大明统一规划!
全国十二岁以上子民全面实行身份登记造册,以身份官凭可于大明畅通无阻!
全国大学堂完全形成教学规模,同时扩充至每个布政司至少三所,社学恢复并超出太祖时期水平,适龄孩童人人读书......”
“嘶......”
原本会堂里除了孙承宗的声音外落针可闻,人们都还没从百年规划中缓过劲来。
这一份五年计划同样白纸黑字,然而每个字听起来,心中那股浪涌似乎更为澎湃。
先前说的百年或许太过遥远,而五年就隔得近了,与会者不少人禁不住发出声响,那该是何等壮观景象啊!
去年财税收入共计3800多万两,超出七成也就预示着五年后年收入将达到6500万,完全称得上惊天动地三百年未有!
想想一个每年只有几百万现银收入,加上胡乱摊派用粮食作物折算,才勉强突破年入两千万的朝廷,天子仅用两年时间,便提升到年入现银3800万!
而那些官道一旦建成,他们到京师也就方便多了,从官府到百姓都可从中大量获利。
朝廷绝没有浮夸,实现的可能性极大,准确地讲天子也绝不存在信口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