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5章 立规破局(1 / 2)

面对旧势力在新法框架内的反扑,叶明的应对迅速而精准。

他深知,唯有建立更严密、更透明的规则,才能堵住漏洞,让试图扭曲新法者无处下手。

在叶风的全力支持下,户部与工部联合组成的“新运路核算小组”迅速成立。

王账房作为核心成员,带着几名精于算学和测量的特科同僚,并邀请了两位不涉派系、精通河工的老吏,直接沿着新规划的北境粮运路线实地勘察。

他们不再依赖于漕运司提供的纸面数据,而是亲自测量河道宽度、水深、流速,记录每一个码头、闸口的通过能力和作业时间,甚至走访沿河纤夫,了解实际工价和劳作强度。

这一趟下来,漕运司报告中那些被刻意抬高的“水文复杂费”、“陌生航道风险金”等模糊项目,在实实在在的测量数据和基层走访面前,显得漏洞百出,难以自圆其说。

核算小组带回了一份极其详尽的成本报告,将新路线的每一文钱花销都算得清清楚楚,钉死了标准。

面对这份铁证,孙主事等人再也无法搪塞,只得捏着鼻子,按照新的、更合理的成本标准执行运输任务。

同时,针对漕丁“无事可做”的舆论,叶明通过太子,协调了地方官府,以工代赈,组织部分闲置漕丁参与新码头扩建和部分河段的清淤工程,工钱由朝廷专项拨付。

此举不仅安抚了人心,更加速了新线路配套设施的完善,将潜在的阻力转化为了建设的助力,让那些试图煽动“民变”的言论不攻自破。

工部这边,鲁衡牵头拟定的《工造承包商资质评定细则(试行)》也很快颁布。

细则不再仅仅看重工行规模和成立年限,而是细化了技术力量(拥有匠师、熟练工匠的数量)、设备水平、过往工程质量评价、财务诚信、安全生产记录等多个维度的评分标准。

资质被分为甲、乙、丙三等,不同等级的工程对应不同等级的资质,杜绝了大工行通吃小工程、挤压小工队生存空间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细则明确规定,所有官方工程的招标信息、资质审核结果、中标公示,都必须在工部门前和京城各主要市口的公告栏进行张贴,接受公众监督。

并设立了独立的申诉渠道,由工部、都察院派人联合受理对招标不公的投诉。

新规颁布后不久,陈记工队便依据细则,对之前那次被认为“资质不足”的招标提出了申诉。

经过联合核查,发现中标的那家大工行在投标文件中虚报了匠师数量,且其报价明显偏离合理成本。

最终,其中标资格被取消,陈记工队凭借其扎实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诚信记录,成功晋升乙等资质,并在后续一次中型官仓修缮招标中,以合理报价和优异施工方案顺利中标。

此事在京城工造行当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