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时,相思湾的红豆林结出了饱满的豆荚,暗红色的豆子从裂开的荚壳里探出头,像缀在枝头的星星。码头边新搭了座木亭,亭柱上刻着“相思约定”四个字,是年轻人请镇上的老木匠亲手雕的。每日清晨,都有渔民带着自家晒的鱼干、腌的咸菜来这儿,说是要留给过往需要帮忙的船——这是相思湾新的规矩,从“永安号”开始,成了整个海湾的默契。
这天午后,阿海正带着几个半大的孩子在码头整理红豆,远处海面上忽然出现了三艘熟悉的船影。最前面那艘挂着青蓝色旗帜的,正是去年春天来拜谢的渔船。船还没靠稳,船老大就举着一袋红豆朝岸上喊:“后生!我们按着约定,帮了三艘迷航的船,这是他们托我们捎来的谢礼!”
阿海赶紧迎上去,看着船老大从舱里搬出一筐新鲜的椰子、一捆晒干的海藻。“有艘船在西沙附近没了淡水,我们分了一半给他们,还把红豆给了他们一把,说要是见到相思湾的船,就多帮衬着点。”船老大擦着汗,眼里满是笑意,“现在海上好多船都知道,见着带红豆的船,就像见着自家人。”
年轻人从亭子里走出来,手里捧着新炒的红豆茶,分给每一位来访的船员。阿婆也提着竹篮赶来,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红豆糕:“尝尝今年的新豆子做的,甜着呢!”孩子们围着船员,七嘴八舌地问海上的故事,码头边满是笑声。
入冬后,海上起了大雾,好几艘渔船被困在近海,通讯也断了。阿海主动请缨,带着“永安号”出海搜救。出发前,全村人都来送行,有人往舱里塞暖手的姜汤,有人把自家的棉絮裹在物资箱外。阿婆把一串用红绳串着的红豆挂在阿海脖子上:“带着这个,平平安安的。”
雾太大,罗盘时常失灵,阿海就靠着记忆里的航线,一点点在雾中摸索。夜里,他让船员在船舷挂起红灯笼,每隔半个时辰就敲一次铜锣——这是相思湾的信号,被困的渔船只要见着红灯、听见锣声,就知道有救了。
第二天清晨,雾渐渐散了,“永安号”终于在一片礁石旁找到了被困的三艘渔船。渔民们又冷又饿,看到“永安号”时,好几个人都红了眼。阿海赶紧让人把热姜汤、红豆糕送过去,又帮着检修渔船的引擎。一位老渔民握着阿海的手,指着他脖子上的红豆:“我儿子去年在东海遇险,就是靠着带红豆的船救的,这豆子是好东西啊!”
归航时,雾完全散了,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阿海站在甲板上,摸着脖子上的红豆,忽然明白大伯和哥哥说的“约定”是什么——不是一句承诺,是藏在红豆里的善意,是能在海上传递的温暖。
回到相思湾时,码头的红豆树虽没了叶子,却挂着一串串红灯笼,是村民们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