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芳明1128 > 第1270章 一二六八章 金银桎梏

第1270章 一二六八章 金银桎梏(2 / 2)

顾赛花茅塞顿开,脸上的困惑尽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明亮。她郑重地收起年鉴和草稿,深深一揖:「谢梦华姐解惑!属下明白了!是属下眼界尚浅,只观其数,未解其意。」

方梦华微笑颔首:「去吧。财务司日后解读数据,需多一份这般探求深层原因的心思。」

顾赛花离去后,书房内重归寂静。方梦华并未立刻回到公务中,而是缓步走回书案前,指尖轻轻拂过那份《永乐十四年大明统计年鉴》的封面,嘴角泛起一丝复杂难言的笑意。

顾赛花的困惑,在她眼中,恰恰精准地点中了这个时代经济认知的盲区,也是她一直以来深藏于心的隐忧。

「人均产出比蜀宋高出一倍多……听起来似乎不够震撼?」她低声自语,摇了摇头,「可若按金本位折算,这蜀宋的人均,怕是比后世那个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利坚,还要‘值钱’呢。」

这个念头带着几分荒诞感。她清楚地知道,这绝非因为宋人比工业革命后的现代美国人更富生产效率,而是源于一个根本性的扭曲——贵金属供应量与真实生产力的严重脱节。

在华夏这片土地上,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积累了庞大的实物产出能力,无论是粮食布帛,还是陶瓷漆器,其总量早已达到相当规模。然而,可用于媒介交换的金、银、铜,其自然储量与开采速度,却远远跟不上实体财富的增长。这就导致了一个诡异的现象:社会创造出的总财富(使用价值)在稳步提升,但衡量这些财富的「标尺」——贵金属货币——却增长缓慢,甚至因窖藏、损耗、外流而相对紧缩。

其结果,便是「钱荒」的痼疾反复发作,通货紧缩的压力如影随形。整个经济体系如同一个体格日益壮硕的巨人,却被一件童年时期打造的紧身衣束缚着,难以尽情舒展。蜀宋那看似「很高」的人均产值,不过是这件「贵金属紧身衣」勒出的畸形指标,反映的不是真实的富裕程度,而是货币尺度的严重失真。大量的经济活动被迫以物易物,或者依赖信用赊欠,货币经济的潜力被死死压制。

「若无倭国那二亿两白银的注入,若无初版银钞那四百六十二文准备金的胆大杠杆……」方梦华回忆起立国初期的艰难筹谋。第一个五年计划里,那些轰轰烈烈的铁路、工厂、港口建设,若真全靠实打实的金银铜钱去支付,恐怕连三分之一都难以完成。正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倭银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创造了远超实体贵金属的信用货币,才勉强撬动了工业化的第一块巨石。

而去年收复湘赣,看似疆域大增,实则瞬间背上了一千万嗷嗷待哺的人口和一个被伪秦掏空、百废待兴的烂摊子。赈济、治安、基础重建、官吏俸禄……每一项都是吞金巨兽。国库那点存银,如同杯水车薪,瞬间见底,差点就动了银钞信用的根本。

「好在……天不绝人之路。」她的目光扫过书案一角那片流光溢彩的赛璐珞样品,又仿佛穿透墙壁,看到了上海滩地下金库中那新堆起的金山。

赛璐珞塑料的发明,催生了难以伪造的新钞,极大地增强了货币的防伪性和耐用性,本身就是对信用的一种加固。而朱天权从北俱芦洲带回来的那一千多万两黄金,更是如同久旱甘霖,为几乎窒息的流动性注入了最强劲的活力。

「这第二轮明元发行,这三成的准备金率……」方梦华深吸一口气。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依然是权宜之计,是在现有认知局限和贵金属存量框架下,所能做出的、最大胆的突破。金本位,以其价值的相对稳定性,在当下确实有助于树立国内外的信心,为大规模基础建设吸引投资。

但她也无比清醒地看到,随着蒸汽机车的轰鸣响彻大地,随着电灯照亮更多城市,随着工厂里流水线开始运转,社会的真实生产力将以贵金属增长永远无法企及的速度奔腾向前。铁轨、煤炭、棉纱、粮食的真实价值,与地下那点稀有的黄金白银,其关联必将越来越弱。

「脱锚……是迟早的事。」她喃喃道。贵金属货币天然的通货紧缩属性,终将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枷锁。当社会的财富绝大多数由工厂、铁路、知识、技术构成,而非库房里的金银时,继续将货币价值捆绑在少数几种稀有金属上,将是无比愚蠢的行为。

全国步入蒸汽电力时代需要海量的资本投入,未来北伐中原、收复更多沦陷区、解救更多同胞,更需要天量的资金支持。这些,都不是库房里那点黄金白银所能完全覆盖的。经济的运行,最终必须依赖于对整个社会生产能力和政府信心的信任,而非对特定实物的兑换承诺。

纯信用货币,才是那个跑步奔向现代化的社会,最终必须适应和驾驭的工具。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方梦华重新坐回椅中,眼神恢复了平日的冷静与锐利,「先用这金本位的明元,稳住阵脚,完成这最关键的一轮基础建设。让天下人习惯纸币的便利,习惯国家信用的力量。」

她铺开一张新的奏章,提笔蘸墨。

「待到水到渠成之日,便是这黄金枷锁彻底解开之时。」

笔尖落下,开始勾勒下一步财政计划的细节。她知道,她正在与时间赛跑,与根深蒂固的货币观念博弈,引导着一个庞大的帝国,驶向那片充满未知也充满希望的、属于信用与未来的金融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