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年代:大国崛起从工业开始 > 第511章 震惊不已的周老!

第511章 震惊不已的周老!(1 / 2)

周首长,您好,我是白杨。

电话那头,周部长的声音依旧沉稳如山,但能听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是白杨同志啊,这么晚了,有什么要紧事吗?”

“周首长,很抱歉这么晚打扰您。我有一个想法,想向您汇报一下。”

“哦?你说。”周部长来了些兴趣。白杨这个名字,如今在他这里,几乎等同于“惊喜”和“突破”的代名词。

“我想成立一家公司。”白杨平静地说道。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似乎是在消化这个有些出人意料的提议。

在当下的环境里,“公司”这个词,还带着几分资本主义的色彩,显得有些敏感。

之前白杨就说过这个事情了。

更知道白杨这么做的目的。

良久,周部长沉重的声音才再次响起:“白杨同志,你知不知道,你这是在走钢丝?”

“我知道。”白杨的回答简单而坚定,“但为了让我们的科研能走得更快、更稳,这根钢丝,我必须走。”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长长的叹息,似乎包含着欣赏,也包含着担忧。

“好吧,”周部长最终下定了决心,“既然你已经考虑得这么清楚,我原则上同意。编制和政策方面,我来帮你协调。但是,你要记住一点,研究所的主业不能丢,国家的重点项目,一刻也不能放松!”

“是!请**放心!”白杨的声音铿锵有力。

……

接下来的事情,便是为这个即将诞生的帝国,锻造出第一件无坚不摧的“神兵利器”。

而这件神兵的图纸,就静静地躺在他的脑海里——那部浩如烟海的《全体系网络信息存储技术大全》。

这件事算是暂时告一段落,白杨也开始继续整理系统给的网络信息储存技术大全。

与航空发动机、精密机床那些需要整个国家工业体系支撑的“重器”不同,信息存储技术,在它发展的初期阶段,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和工艺上的壁垒。

它的核心在于材料配方、物理结构设计、编码算法这些“软件”层面上的东西。

而这些,恰恰是目前国内的工业环境,经过适当改造后,完全可以实现的。

所以,现在的第一要素,就是将这套庞大驳杂,超越时代几十年的技术知识,完整地、系统地、可执行地整理出来。

他将自己关在了办公室里。

厚厚的窗帘隔绝了窗外的阳光与喧嚣,只留下一盏台灯,散发着明亮而集中的光芒。

办公桌上,铺满了稿纸,旁边整齐地码放着一摞全新的笔记本。

白杨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脑海中那庞大的信息洪流再次浮现。

他就像一个最高效的处理器,开始对这些数据进行检索、筛选、解码、重组。

他的笔尖,在稿纸上飞速地移动着,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春蚕食叶,绵密而坚定。

一个个精密的分子式,代表着磁粉材料的革命性配方,被他清晰地写下。

一张张复杂的结构图,展示着磁头、磁鼓的优化设计,在他的笔下逐渐成型。

一行行繁琐的编码公式,构建了数据读写纠错的先进算法,被他有条不紊地罗列出来。

这不是简单的抄录,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他必须将那些来自未来的、高度集成化的技术概念,拆解成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实现的基础原理与工艺步骤。

他需要用现在这个年代的语言,去阐述二十一世纪的科技。

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接下来的几天,白杨几乎进入了一种废寝忘食的状态。

他整个人都沉浸在了这个由0和1构成的二进制世界里,沉浸在那些微观的磁畴翻转和宏观的数据洪流之中。

连他一直最挂心的航空发动机实验室那边的进度,都暂时放了下来。

每天,他只给自己留出下午三点到五点这两个小时的时间。

这段时间,是他唯一的“休息”。

他会走出办公室,活动一下僵硬的身体,然后开始处理研究所里积压的各种文件,审阅其他技术人员提交上来的问题资料。

“所长,三号风洞的压力传感器数据有些异常波动,我们排查了很久,找不到原因。”

“把原始数据和电路图给我。”白杨接过文件,目光如炬,只扫了几眼,便指出了其中一个不起眼的电容元件,“问题出在这里,这个型号的电容在持续高压环境下,性能会衰减,导致信号漂移。换成我们上次从东德进口的那批军规级元件。”

“是!”技术员如获至宝,茅塞顿开。

“白所长,关于涡轮叶片的新一批次铸造成品,良品率还是上不去,卡在百分之七十,您看……”

“急功近利了。”白杨摇了摇头,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上次给你们的‘定向凝固’工艺流程,你们是不是为了赶进度,把冷却时间缩短了十分钟?”

负责该项目的工程师顿时面红耳赤,低下了头。

“回去告诉他们,慢就是快。我们的每一个叶片,未来都是要上天,要载人的,不能有万分之一的侥幸心理。严格按照我给的参数执行,一片也不能差!”

“明白!我马上就去传达!”

短短两个小时,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手底下堆满了各种疑难杂症的病历,而他总能精准地望闻问切,一语道破病灶,开出最有效的药方。

研究所的日常工作,在他的高效处理下,依旧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而一到下午五点,处理完所有杂事,他便会立刻回到自己的世界,继续那项庞大的知识整理工作。

林慧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将热好的饭菜和新沏的浓茶轻轻放在他的办公桌边,再悄无声息地带走前一餐的餐具和已经凉透的茶水。

她看着白杨日渐消瘦的脸颊和眼中的红血丝,心中满是担忧,却又不敢过多打扰。

她能做的,就是为他提供最好的后勤保障,让他能心无旁骛。

时间,就在这专注而紧张的节奏中,悄然流逝。

转眼间,五天的时间过去了。

当最后一张关于“交叉磁场垂直记录技术”的原理图绘制完成,白杨终于停下了手中的笔。

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靠在冰凉的椅背上,闭上眼睛,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从骨髓里涌了上来。

但这疲惫之中,又蕴含着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他睁开眼,看向自己的劳动成果。

办公桌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五大本厚厚的、用牛皮纸做封面的手稿。

每一本,都至少有两百页。

这里面,囊括了从基础的磁记录材料学,到磁带、软盘、硬盘的完整制造工艺、核心算法和设备设计图纸。

这不仅仅是一套技术资料。

这是一把钥匙,一把足以开启中国未来三十年信息产业大门的钥匙!

他拿起电话,声音因为连续几天缺少交流而显得有些沙哑。

“林慧同志,进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