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年代:大国崛起从工业开始 > 第492章 运10项目遇到问题了!

第492章 运10项目遇到问题了!(2 / 2)

强行加工出来的叶片,在进行高温高压测试时,无一例外,都在远低于设计标准的工况下,因为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和冷却效率不足,而出现了裂纹,甚至直接断裂。

传真的最后写道:“……我们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查阅了国内外所有能找到的资料,组织了多次技术攻关会议,但始终无法解决叶片内部空心结构的精密加工问题。”

“白所长,您给我们的‘答案’,我们看懂了,也理解了,但是,我们手中的‘笔’,写不出这个答案。恳请您,给予技术指导!”

短短的一页传真,白杨却仿佛能看到沪上那边,灯火通明的厂房里,一群白发苍苍的专家和满手油污的老师傅们,围着一堆废品,脸上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焦灼。

这不是他们不努力,也不是他们技术不行。

这是时代的局限。

是整个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所带来的必然阵痛。

就像一个武林高手,拿到了一本绝世武功的秘籍,看懂了每一招每一式,理解了内功心法的奥秘,却发现自己内力孱弱,经脉堵塞,根本无法将那毁天灭地的招式给施展出来。

白杨看完传真,缓缓地靠在了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他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了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

其实,问题并不复杂。

他之所以在资料里只写了最先进的五轴电火花加工方案,是因为那是“最优解”。

他下意识地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以当前国内的工业水平,根本不具备实现这个“最优解”的条件。

是他,想当然了。

他高估了当前国内高端精密机床的制造水平。

而沪上那边,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

他们拿到了“最优解”,就一门心思地想要去实现它,当发现实现不了的时候,就想用“土办法”去硬凑。

结果,自然是走进了死胡同。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非只有五轴电KOM这一条路。

在精密铸造领域,还有一种技术,叫做“定向凝固”和“单晶”铸造技术。

通过控制铸件在模具中的凝固过程,让金属晶体按照特定的方向生长,可以直接铸造出内部带有复杂空腔结构的零件,省去了后续大量的机械加工。

这种技术,在七十年代末,属于绝对的尖端科技,只有少数几个西方工业强国在实验室里进行探索。

但对白杨来说,这不过是脑海中无数技术储备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选项。

他甚至连相关的工艺参数、设备要求、模具设计要点都记得一清二楚。

想通了这一点,白杨心中顿时有了底。

他敲击桌面的手指停了下来,抬起头。

“问题不大。”他用一种云淡风轻的语气说道。

林慧愣了一下,她看着传真上那几乎是“绝笔”一般的求援信,再看看自家所长这风轻云淡的样子,一时间有些没反应过来。

在她看来,这已经是能让沪上整个项目组都停摆的天大难题了。

“所长,那……我们需要派一个技术小组过去吗?”林慧试探着问道。

“不用那么麻烦。”白杨摆了摆手,“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事情,不用兴师动众。”

一个电话?

林慧的眼睛微微睁大。

白杨站起身,走到了办公室角落里那台红色的保密电话机旁。

“小慧,”他拿起沉甸甸的话筒,对林慧吩咐道,“帮我接沪上飞机制造厂,运-10项目总师办公室,告诉接线员,就说是我,白杨,有紧急技术问题要沟通。”

“是!”

林慧立刻挺直了腰杆,快步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拿起了另一部电话,熟练地开始摇动摇柄,联系总机,转接军用保密线路。

这个年代打一通跨省的长途电话,尤其是这种需要走保密线路的,是一件颇为复杂的事情。

需要一层层地转接,验证身份。

白杨耐心地拿着话筒,听着里面传来的一阵阵电流声和接线员之间清晰的转接指令。

大约过了五分钟,话筒里的杂音忽然消失,一个带着几分疲惫和沙哑,但中气十足的声音传了过来。

“喂?是白所长吗?我是程开先啊!”

程开先,运-10项目的总设计师,一位年过六旬,为华夏的航空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专家。

“程总师,是我,白杨。”白杨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你们的传真,我收到了。”

“哎呀!白所长!”电话那头的程开先,声音瞬间提高了:“你可算是来电话了!我们……我们真是没用啊!给你给国家丢脸了!你给的那么好的资料,我们……我们竟然连个小小的叶片都做不出来!我……”

老人的声音里,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愧疚,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可以想象,这段时间,他和他的团队,承受了多么巨大的压力。

“程总师,您先别激动。”白杨温言安抚道,“这个问题,责任不在你们,是我的疏忽。我提供的方案,考虑得不够周全,脱离了我们目前的实际工业基础。”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程开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白所长,你不用安慰我们。我们都明白,是我们的底子太薄了。”

“您说吧,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是不是……是不是这个项目,就只能先停下来,等什么时候我们能造出五轴机床了,再继续?”

他的话语里,充满了不甘和无奈。

“停下来?为什么要停?”白杨的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程总师,谁说造叶片,就非得用五轴机床去‘铣’了?”

“啊?”程开先愣住了,“不……不用机床加工,那……那怎么成型?”

“我们换个思路。”白杨淡淡的说道:“我们不‘加工’它,我们直接‘长’出来。”

“长……长出来?”程开先彻底懵了,这个词,已经超出了他的知识范畴。

“对。”白杨耐心地解释道,“程总师,你们现在立刻组织一下相关的技术人员,冶金、铸造、材料方面的专家,都叫过来,我给你们开一个‘电话会议’,讲一种新的精密铸造技术。”

“我把它称之为——定向凝固单晶涡轮叶片铸造技术。”

“这个技术,不需要复杂的数控机床,只需要对你们现有的真空感应熔炼炉进行一些简单的改造,再设计一套新的陶瓷型芯和模具,就可以一次性,直接铸造出带有完整内部冷却通道的、性能完全达标的单晶叶片!”

白杨的声音不大,但通过电流传到程开先的耳朵里,却不亚于一声声惊雷!

直接……铸造出来?

一次性成型?

程开先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停滞了。

他搞了一辈子的航空发动机,深知涡轮叶片是何等精密和金贵的东西,那是整个发动机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用无数道工序,小心翼翼地“磨”出来都千难万难,现在,白杨竟然说,可以直接“长”出来?

这……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是,说出这话的人,是白杨。

是那个创造了无数奇迹的白杨!

短暂的震惊之后,巨大的狂喜,瞬间淹没了程开先。

“好!好!白所长!你等着!我马上!我马上把所有人都叫过来!”

老人的声音,激动得像是年轻了二十岁,他几乎是吼着挂断了电话。

白杨可以想象,此刻电话那头的沪上厂房里,会是怎样一番鸡飞狗跳、奔走相告的场景。

他微笑着放下了话筒,静静地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