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部长和石振宏脸上的笑容,是发自肺腑的,是再也无法用任何言语来形容的。
他们看着白杨,眼神里的情绪复杂到了极点,有感激,有震撼,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
一百五十亿美金的订单,外加后续生产线搭建、技术支持等一系列费用,这笔交易的总额,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更重要的是,这笔交易的达成,意味着华夏的尖端航空工业,将以一种前所未有、无比强势的姿态,昂首挺胸地迈向世界舞台。
接下来的气氛,就彻底变成了庆祝的海洋。
法赫德亲王当即表示,要立刻建立最高级别的合作关系,并且盛情邀请周部长和白杨等人,在方便的时候,一定要到他的国度去做客。
周部长自然是满口答应,他紧紧地握着法赫德的手,两个人用着不甚熟练的英语,夹杂着翻译的补充,热烈地交谈着。
酒会、晚宴、庆祝仪式……一系列的流程已经可以预见。
然而,白杨却在此时,悄然地走到了周部长的身边,低声说道:“周部长,石副部长,这里就交给你们了。”
周部长正谈得兴起,闻言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连忙拉住白杨的手,压低声音道:“小杨,你可是最大的功臣,怎么能现在就走?后面的庆祝……”
“我不适合这种场合。”白杨微笑着摇了摇头:“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合同细节敲定、条款商议,这些都是您的专业领域,我相信您和您的团队会处理得比我好一万倍。”
他的话语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诚恳。
周部长看着他,忽然就明白了。
“好,好……”周部长重重地点了点头:“那你快回去休息,这几天肯定也累坏了。有什么需要,随时给我打电话!”
“谢谢部长。”
白杨又和同样一脸激动的石振宏点头示意,石振宏走过来,这个习惯了用行动表达情感的军人,只是给了白杨一个用力的拥抱,沉声道:“保重身体!”
“您也是。”
告别了众人,白杨带着助理林慧,悄然地从侧门离开了。
十月的四九城,夜风格外凉。
一阵秋风卷着几片枯黄的梧桐叶打着旋儿吹过,带着沁人心脾的寒意。
白杨紧了紧身上的外套,深深地吸了一口这带着凉意的空气,感觉连日来紧绷的神经,终于在这一刻彻底放松了下来。
“所长,我们回研究所吗?”林慧跟在身后,轻声问道。
她的脸上,也还残留着未曾褪去的兴奋和红晕。
“嗯,回去。”白杨点了点头。
黑色的“伏尔加”轿车在安静的长安街上平稳地行驶着。
窗外的路灯将一道道光影向后拉长,白杨靠在后座上,闭着眼睛,脑子里却并没有回顾刚才那场惊心动魄的谈判,而是在思考着“龙腾”后续的生产计划和人员安排。
车子很快就回到了位于西郊的研究所。
和刚刚会议室的热闹喧嚣不同,这里永远都是一派安静而严谨的氛围。
只有几栋实验楼和办公楼的窗户还亮着灯,那是许多研究员在为了各自的项目而奋战。
看到白杨的车回来,门口站岗的警卫立刻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白杨回到自己那间宽敞但陈设简单的办公室,将外套脱下挂在衣架上,然后习惯性地坐到了自己的办公桌后。
桌上,一杯温热的茶水已经由林慧泡好,正冒着袅袅的热气。
他拿起茶杯,刚准备喝一口,办公室的门就被轻轻敲响了。
“请进。”
林慧快步走了进来,她的手上,拿着一张刚刚从传真机里取出来的,还带着几分热度的纸。
她的表情,已经从刚才的兴奋,转为了工作时的严肃和专注。
“所长,刚收到的加密传真。”
“哦?”白杨抬起头,有些意外。
这个时间点,会从保密线路发来传真的单位可不多,“哪里的?”
“沪上,运-10项目组。”林慧将传真递了过去,语气中带着一丝凝重,“他们……好像是遇到了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向我们请求技术支持。”
运-10!
听到这个名字,白杨的眉头微微一挑,立刻放下了手中的茶杯,接过了那张薄薄的传真纸。
他的表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这可是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将系统给于的涡扇-8改型发动机的全套设计图纸、材料配方、工艺流程,甚至是可能遇到的所有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案,都整理成了一份厚厚的资料,送过去了。
那份资料,用项目组老总师的话来说,不叫技术资料,应该叫“标准答案”。
他们要做的,就是按着这份标准答案,把东西给原原本本地复刻出来。
按理说,有这样一份几乎是“手把手”教学的资料,项目推进应该是非常顺利的。
沪上飞机制造厂那边,也确实是铆足了劲,全国相关的技术专家和优秀的工程师都汇聚了过去,整个项目组都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的状态。
甚至连原定两个月后的试飞都无限期推迟了。
平时,他们和白杨这边主要是通过加密电话进行一些小问题的沟通和进度汇报,每一次通话,都能感受到他们那边高涨的热情和十足的信心。
而现在,他们动用了电报传真这种方式来请求支援。
这套通讯系统,流程繁琐,保密级别极高,一般只用于传递最重要、最紧急、单靠电话说不清楚的重大情报。
动用它,就说明一件事——他们遇到大麻烦了。
一个连“标准答案”上都没有记载,并且他们整个项目组都束手无策的大麻烦。
白杨的目光,落在了那张传真纸上。
纸张很薄,上面的字迹是宋体的,清晰而工整。
开篇先是简单地汇报了一下项目的整体进度,各项子系统的研发和制造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唯独在最核心的涡扇-8改型发动机上,卡住了。
问题出在涡轮叶片的精加工环节。
白杨提供的资料里,明确指出了新一代单晶高温合金叶片的制造工艺和配方。
这种领先了时代近二十年的材料,是保证发动机拥有足够推力和稳定性的核心。
沪上那边,集合了国内最顶尖的材料学专家和冶金工程师,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成功地将这种名为“华夏一号”的单晶合金给冶炼了出来,各项材料性能指标,都与白杨资料中描述的完全一致。
这本是一个巨大的胜利,整个项目组都为此欢欣鼓舞。
然而,问题就出在了下一步。
将合格的合金铸锭,加工成设计图纸上那种拥有着复杂曲面和内部冷却通道的涡轮叶片时,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白杨给出的加工方案,是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五轴联动数控电火花成型”技术。
但是,整个华夏,目前根本没有这种级别的机床。
项目组没有气馁,他们发挥了老一辈军工人的优良传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他们集合了厂里技术最精湛的老师傅,试图用现有的三轴机床,通过特制的夹具和手动修正的方式,来“磨”出合格的叶片。
这些老师傅,是真正的国之瑰宝,他们能用锉刀,手工打磨出精度达到“丝”级的零件,一双手,比最精密的仪器还要稳定。
可是,这一次,他们失败了。
传真上写道,他们耗费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报废了上百件珍贵的单晶合金铸块,最好的结果,也只能在叶片的外形曲面上做到接近设计要求。
但是,叶片内部那如同毛细血管一般复杂的空心冷却结构,用现有的钻孔和电解腐蚀工艺,根本无法实现图纸上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