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年代:大国崛起从工业开始 > 第482章 这件事,有蹊跷

第482章 这件事,有蹊跷(1 / 2)

时间,缓缓的流逝。

研究所内,白杨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规律。

上午,处理研究所的日常行政事务,审批各类文件,听取各项目组的进度汇报。

下午,则雷打不动地扎进属于他自己的实验室。

此刻,白杨正坐在实验室里。

他面前摆着两台显示器,左边的屏幕上,绿色的数据流如同瀑布般飞速滚落,那是从某台大型计算机上实时传输回来的风洞模拟数据。

而右边的屏幕上,则是一个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的三维线框模型,一架充满了科幻色彩的战机雏形,正在根据数据流的变化,进行着微乎其微的气动外形调整。

他一手握着鼠标,一手在键盘上飞速敲击。

“笃笃笃。”

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进。”白杨头也没抬,声音平静。

门被推开,走进来的是两位中年研究员,他们都戴着厚厚的眼镜,头发有些凌乱,脸上带着几分研究者特有的执着与困惑。

为首的一人叫李卫东,是材料学小组的负责人。他手里捧着一份厚厚的报告,显得有些局促。

“所长,打扰您一下。”李卫东小心翼翼地开口。

白杨终于将目光从屏幕上移开,他看了一眼两人,温和地说道:“是李工啊,坐。遇到什么问题了?”

他的语气很平和,没有丝毫被打扰的不耐,这让两位原本有些紧张的研究员顿时放松了不少。

“是这样的,所长。”李卫东将报告递了过去,“我们最近在进行高强度钢的抗疲劳性能测试,其中有一组关于‘残余应力对裂纹扩展速率影响’的数据,怎么都对不上。”

“我们反复核算了十几次,测试流程也严格按照您给的规范来的,可结果就是和理论模型差了将近百分之十五。”

“我们几个老伙计熬了两个通宵,实在是想不通问题出在哪儿。”

另一位研究员也跟着附和:“是啊所长,这个偏差太大了,如果不能解决,后续的很多实验都没法进行。”

“我们怀疑是不是理论模型本身存在一些我们没考虑到的边界条件。”

在研究所里,这种情况很常见。

白杨就是他们的定海神神针。

无论多复杂、多棘手的问题,到了他这里,似乎总能迎刃而解。

久而久之,向白杨请教问题,已经成了这些高级研究员们最后的,也是最可靠的解决手段。

白杨接过报告,没有立刻翻看,而是问道:“你们的热处理工艺是怎么样的?特别是淬火后的回火温度和保温时间。”

李卫东一愣,没想到所长问得这么细,连忙回答:“回火温度是200摄氏度,保温两个小时,这是标准工艺,为了获得最大的马氏体组织。”

“标准工艺,不一定就是最优工艺。”白杨淡淡地说道,他随手从笔筒里抽出一支铅笔,在一张草稿纸上迅速地画了起来。

他的手速极快,各种复杂的金相组织示意图、相变曲线、应力分布图,在他笔下信手拈来,清晰而准确。

“你们看,”他一边画,一边解释,“200度回火,确实能保证硬度,但析出的碳化物颗粒过于细小弥散,在后续的应力循环中,容易成为裂纹的起源点。”

“你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宏观的残余应力上,却忽略了微观层面的应力集中。”

他用笔尖在图上的一个点重重一点:“问题,就出在这里。这种微观层面的应力集中,在常规的理论模型里,是被简化掉的。”

“但在我们要求的高精度计算中,它的影响就凸显出来了,这百分之十五的误差,大部分来源于此。”

两位研究员凑过去,死死地盯着那张草稿纸,眼睛越瞪越大,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白杨那寥寥几笔,仿佛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他们脑中缭绕多日的迷雾!

原来是这样!

他们一直以为是宏观层面的问题,顺着这个思路钻进了牛角尖,却没想到,症结竟然藏在微观结构里!

“那……那所长,我们该怎么办?”李卫东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了,这简直是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大师课。

“很简单。”白杨放下了笔,“把回火温度提高到250度,保温时间缩短到1.5小时。”

“这样虽然会牺牲掉一点硬度,但可以促使碳化物适当聚集、球化,从而有效降低微观应力集中。你们再去试一次,数据应该就能对上了。”

“另外,把这次的实验数据和修正后的结果整理成一份报告,更新到我们的材料数据库里。”

“以后,凡是涉及到同类型高强度钢的疲劳计算,都必须把这个微观应力修正系数加进去。”

“是!是!我们明白了!”李卫东如获至宝地捧起那张画满了图表的草稿纸,激动地连连点头,“谢谢所长!太感谢您了!我们这就去重新做实验!”

看着两位研究员带着一脸“原来如此”的兴奋表情快步离去,白杨的脸上没有什么得意的神色,只是重新将目光投向了屏幕。

对他来说,这不过是日常工作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

凭借着领先整个时代几十年的知识储备,解决这些问题,对他而言,就像是大学生去做小学生的数学题,轻而易举。

他真正在意的,是那些真正能推动时代进步的,宏大的工程。

比如眼前的三代机,比如……那架远在沪城,正牵动着无数人心弦的运-10。

他已经把“考卷”和“标准答案”都交了出去,至于王建国那位“考生”,能考出多少分,就要看他自己的本事和担当了。

白杨相信自己的眼光,王建国,以及他背后的周部长,不会让他失望。

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等待。

……

时间一晃,七天过去了。

沪城那边,一场围绕着运-10项目技术路线的内部,正在王建国雷厉风行的铁腕手段下,艰难而坚定地推行着。

会议室里的争吵,车间里的困惑,办公室里的叹息,不绝于耳。

但王建国就像一尊铁塔,顶住了所有的压力和质疑,手持周部长授予的“尚方宝剑”和白杨给出的“天书”,一步一步地将偏离的航向,强行扭转回正确的轨道上。

也终于跨越了上千公里的距离,传回了它最初的策源地——四九城。

只是,它并非通过官方渠道,而是以一种更加私人的,带着家庭温度的方式,悄然抵达。

四九城,后海附近的一座幽静的四合院里。

院中的那棵老槐树已经有些年头了,枝繁叶茂,在夏日的午后投下大片的荫凉。

书房内,陈设古朴。

一排排顶到天花板的红木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从经史子集到现代军事理论,包罗万象。

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墨香和茶香。

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正戴着老花镜,坐在书桌后,聚精会神地看着一份内部参考文件。

他正是赵家的主心骨,赵老爷子,赵振邦。

一位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戎马一生,如今虽已退居二线,但其影响力仍在军界和政界盘根错节的老首长。

就在这时,书房的门被推开了,一个身影走了进来。

来人约莫三十七八岁的年纪,身材高大,面容方正,只是眉宇间带着一股难以掩饰的疲惫和风尘仆仆之色。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脚上是一双沾了些泥点的旧皮鞋,与这间古色古香的书房显得有些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