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的口气!
“708工程”,也就是运-10项目,从立项之初,就是举全国之力,集结了最顶尖的人才和资源。
几百个协作单位,数万名科研人员,耗费了近十年的心血。
现在,样机已经静静地停在沪城厂房里,只待一声令下,便可鹰击长空,实现华夏几代航空人的梦想。
在这个即将成功的辉煌时刻,竟然有人跳出来说项目存在“重大技术瓶颈”?
王建国的第一反应就是荒谬,是无知者无畏的哗众取宠。
他作为机体结构的负责人之一,对运-10的每一个部件,每一颗螺丝,都了如指掌。
他可以拍着胸脯说,运-10的设计,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已经做到了极致!
他带着一种审视和挑剔的目光,翻开了报告的第一页。
“一、关于机体结构疲劳强度问题的改进方案……”
看到这个标题,王建国嘴角不由得浮现出一丝冷笑。
又是老生常谈的疲劳强度问题。
他倒要看看,这个连面孔都如此年轻的“专家”,能说出什么花来。
“……原设计采用LC4硬铝合金,其抗疲劳性能存在先天不足,尤其在机翼后梁与机身连接处,经理论计算存在严重应力集中现象……”
王建国的目光凝固了。
LC4硬铝合金,这是国内当时能找到的性能最好的航空铝材,但抗疲劳性能确实是其短板,这是业内公认的事实。
而报告中提到的“机翼后梁与机身连接处”,更是让他心头猛地一震!
这个位置,正是静力试验进行到95%设计载荷时,出现永久塑性变形的地方!
这件事,是项目组内部的核心机密。
当时为了不影响整个项目的士气和进度,经过反复论证,大家一致认为,95%的载荷已经足够应对绝大多数飞行情况,那一点点塑性变形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只在内部报告中做了记录,并未对外声张。
可是,这份报告……它怎么会知道得如此清楚?
甚至,连“应力集中”这个最根本的原因都一语道破!
王建国感觉自己的后背开始冒出细密的冷汗。
他强迫自己继续往下看。
“……预估实际飞行寿命远低于30000小时的设计指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建议将原设计中的LC4铝合金升级为LC9系超硬铝合金……附:详细合金成分配比及热处理工艺流程……”
“建议将机翼盒段结构由工字梁更改为整体壁板铣削结构,可将结构重量减轻8%,同时寿命提升40%以上……”
王建国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
LC9!
他当然知道LC9!
那是只存在于国外最新技术文献中的传说级材料,国内的几个冶金研究所搞了几年,连稳定的实验室样品都做不出来。
可这份报告里,竟然堂而皇之地附上了完整的“合金成分配比”和“热处理工艺流程”!
详细到仿佛可以直接下发给车间!
还有那个“整体壁板铣削结构”,这更是颠覆性的概念!
他们现在用的是最传统的工字梁加蒙皮的铆接结构,费工费料还增重。
而这个方案,不仅减重,还能大幅提升寿命!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只是让他震惊,那这套匪夷所思的解决方案,已经让他感到了恐惧。
这不是建议,这是降维打击!
他翻页的手指都有些僵硬了。
“二、关于气动效率及燃油经济性的革命性提升方案……”
“……建议全面采用我所最新预研的‘一号’超临界翼型(B-1型),预计可将巡航升阻比由17提升至20.5,巡航耗油率降低18%……”
“附:B-1翼型详细气动数据及外形坐标。”
“轰!”
王建国的脑子里像是有个炸雷响过。
超临界翼型!
这个名词,他只在几份从特殊渠道搞来的,被涂黑了大半内容的外国情报简报上见过!
他知道这是鹰酱国压箱底的宝贝,是决定下一代大型客机性能的关键。
他们项目组不是没想过,可那根本就是空中楼阁,连理论基础都没有,更别提设计数据了。
可现在,一套完整的,精确到小数点后好几位的翼型坐标数据,就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摆在他的眼前!
他死死地盯着那些坐标数据,仿佛要把它刻进脑子里。
作为一个顶尖的飞机设计师,他只扫了一眼数据的分布趋势,就能判断出这套翼型设计得有多么高明和精妙。
这背后所需要的空气动力学造诣和庞大的计算量,根本不是他们这个时代能够想象的!
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粗重,额头上的汗珠汇集起来,顺着脸颊滑落,滴在了那身他引以为傲的蓝色工作服上,留下一个深色的印记。
他已经没有心思去想这份报告的来源了,他只是被动地,一页一页地翻下去,如同一个虔诚的信徒在阅读神谕。
“三、关于‘涡扇-8’发动机性能挖潜与可靠性升级的‘三步走’方案……”
当看到发动机部分时,王建国几乎要瘫倒在沙发上。
发动机是整个运-10项目最大的痛。
推力不足、油耗奇高、可靠性差……
这些问题像三座大山,压得所有参研人员喘不过气。
他们想了无数办法,熬了无数通宵,也只能勉强让它“能用”,距离“好用”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而这份报告,却像一个最高明的外科医生,精准地找到了病灶,并开出了一系列药到病除的方子。
“……优化压气机可调静子叶片(VIGV)……”
“……改进燃烧室火焰筒,优化气膜冷却孔布局……”
“……在定向凝固叶片合金配方中加入铼元素……”
每一个方案,都直指核心!
每一个技术名词,都让他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问题本身,陌生的是那解决思路!
这已经不是改进了,这是彻头彻尾的再造!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办公室里静得可怕,只能听到王建国越来越急促的呼吸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足足半个小时后,王建国终于看完了最后一张图纸。
他缓缓地,缓缓地合上了报告,双手却依然紧紧地压在封面上,仿佛压着的是一座山的重量。
他抬起头,脸色苍白,嘴唇翕动了几下,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先是看向周部长,眼神里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和无尽的困惑。
然后,他的目光,不受控制地转向了那个从始至终都安坐在沙发上,神情平静得有些过分的年轻人。
他想问,这到底是什么?
这是谁写的?
他想质疑,想反驳,想说这是纸上谈兵,是异想天开。
可他内心的工程师的理智和直觉却在疯狂地呐喊:这上面写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数据,都是真的!都是可行的!都是他们梦寐以求却又求之不得的终极答案!
运-10马上就要成功了?
不,看了这份报告他才明白,他们引以为傲的“成功”,在真正的先进技术面前,是何等地脆弱和不堪一击。
他们就像一群用尽全力爬到山脚的孩子,却不知道,早有人站在云端的顶峰,俯瞰着他们。
周部长将王建国所有的表情尽收眼底,他知道,火候到了。
他没有直接回答王建国无声的询问,而是站起身,亲自给白杨续了杯水,然后才重新坐下,用一种平淡却又带着无上分量的语气,开口介绍道:“王工,我给你介绍一下。”
“这位是白杨同志,***研究所的所长。”
王建国瞳孔一缩。
***所?
那个传说中负责最顶尖项目的神秘单位?
所长竟然这么年轻?
这已经足够让他震惊了,但周部长接下来的话,却像一柄柄重锤,将他的认知彻底砸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