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运10魔改方案(2 / 2)

报告上的数据,冰冷而残酷。

设计推力:8.1吨。

地面试车实测最大推力:7.6吨。

高空台模拟测试推力:不足7吨。

设计耗油率:0.58kg/daN·h。

实测耗油率:高达0.7kg/daN·h以上。

设计翻修间隔:3000小时。

实际评估……报告上用了一个很委婉的词,“建议首翻期定为500小时”。

每一个数字,都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白杨的心上。

推力不足,意味着飞机在起飞、爬升阶段会非常吃力,尤其是在高温、高海拔的机场,甚至可能无法安全起飞。

耗油率奇高,意味着它是个不折不扣的“油老虎”,航程和载重量被严重拖累,毫无商业运营价值可言。

可靠性差,翻修间隔时间极短,意味着维护成本高到无法想象,而且安全性堪忧。

这就是运-10项目最真实的困境。

它就像一个天生心脏孱弱的巨人,纵然有着钢铁的骨骼,却缺少一颗强劲有力的心脏来驱动。

白杨缓缓地闭上了眼睛,将手中的报告轻轻放下。

办公室里一片死寂。

他靠在椅背上,脑海中,那些来自后世的,清晰得如同照片一般的知识和数据,开始与眼前这些充满缺憾的图纸和报告,进行着疯狂的碰撞与融合。

就像一个拥有标准答案的考生,在批改一份写满了错误解法的试卷。

每一个问题,在他的脑中,几乎在被识别出来的瞬间,就自动匹配到了最优的解决方案。

——结构强度不足?

简单!

将机翼大梁的工字型结构,改为整体式壁板结构,优化传力路径。

材料上,放弃现有的LC4硬铝合金,改用热处理工艺更复杂、但韧性和抗疲劳性强得多的LC9超硬铝。

翼身连接处,采用当时国内还闻所未闻的“锻框”加强,彻底消除应力集中点!

——气动效率低下?

更容易!

他脑中储存着至少五种成熟的超临界翼型数据。

只需要选取最适合运-10机体平台的一款,重新绘制翼型曲线,调整机翼前缘和后缘增升装置的设计。

甚至连翼梢小翼这种能够进一步减小诱导阻力的“点睛之笔”,他都可以信手拈来。

仅仅是气动外形上的优化,就能让运-10的性能脱胎换骨!

——发动机是心病?

这才是真正的关键!

直接凭空造出一台全新的、世界顶级的发动机,暂时还不现实。

但是,在“涡扇-8”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魔改”,却完全可行!

白杨的思维,如同一台超高精度的三维扫描仪,瞬间将“涡扇-8”的结构分解。

“风扇效率太低,叶片设计还是六十年代的水平……”

“解决方案:修改风扇叶片的扭转角和弯曲度,采用更先进的三元流设计理论,可以将风扇效率提升至少5个百分点。”

“高压压气机喘振裕度不足,这是核心机不稳定的根源……”

“解决方案:将部分静子叶片改为可调式(VIGV),引入喘振放气活门,增加级间抽气,主动控制喘振边界。”

“燃烧室燃烧不充分,导致耗油率高,且有积碳风险……”

“解决方案:重新设计火焰筒,优化气膜冷却孔的布局和角度,改进燃油喷嘴,形成更稳定的回流区,提高燃烧效率。”

“涡轮叶片材料耐高温性能差,导致涡前温度上不去,限制了推力……”

“解决方案:这才是最难的。但是,也不是没有办法。”

“暂时造不出单晶叶片,但可以改进现有的定向凝固叶片工艺,在合金配方中加入铼元素,哪怕只有1.5%的比例,也能让叶片的承温能力提高50到80摄氏度!这多出来的温度,就是实打实的推力!”

一个个问题,一个个解决方案,在他脑海中如同电光石火般闪过。

这些方案,对于这个时代的工程师来说,每一个都如同天方夜谭,需要耗费无数科研人员数年乃至十数年的摸索和攻关。

但对于白杨来说,这只是在默写一份他早已烂熟于心的标准答案。

这,就是他最大的底牌,是他敢于挑战这个庞大工程的底气所在!

“呼——”

白杨猛地睁开眼睛,眼中不再有丝毫的迷茫和沉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运筹帷幄的坚定和自信。

他不再犹豫,猛地拉开了办公桌的抽屉,从里面取出了一大沓崭新的、空白的绘图纸和稿纸。

拿起一支削得尖锐的绘图铅笔,铺开了第一张图纸。

没有草稿,没有迟疑。

他的手腕稳定得像一台精密的仪器,铅笔在洁白的图纸上飞快地移动着。

一条条流畅的曲线,一个个精准的标注,一个个复杂的结构示意图,从他的笔尖流淌而出。

他首先修改的,就是运-10的机翼。

他抛弃了原有的翼型,一个全新的,翼剖面更平坦、后缘带有反弯度的超临界翼型,在他的笔下逐渐成型。

他甚至连机翼内部的桁条、肋板的布局都进行了全面的优化,确保每一寸材料都能用在最关键的受力点上。

画完一张,就立刻放到旁边,拿起另一张继续。

画完了气动布局的修改草图,他又拿起了稿纸,开始奋笔疾书。

《关于“708工程”若干重大技术瓶颈的分析及改进建议方案》

他下笔如飞,文字精准而犀利。

“一、关于机体结构疲劳强度问题的改进方案。建议将原设计中的LC4铝合金升级为LC9系超硬铝合金,并附上详细的合金成分配比及热处理工艺流程……建议将机翼盒段结构由工字梁更改为整体壁板铣削结构,可将结构重量减轻8%,同时寿命提升40%以上……”

“二、关于气动效率及燃油经济性的革命性提升方案。建议全面采用我所最新预研的‘一号’超临界翼型(B-1型),预计可将巡航升阻比由17提升至20.5,巡航耗油率降低18%……附:B-1翼型详细气动数据及外形坐标。”

“三、关于‘涡扇-8’发动机性能挖潜与可靠性升级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应急改进,通过优化压气机与燃烧室设计,可在半年内将实测推力提升至8.2吨,耗油率降低至0.65kg/daN·h;第二步,中期改进,引入定向凝固涡轮叶片,将推力提升至9吨级别;第三步,远期目标,发展基于F100核心机技术的新一代大涵道比发动机……”

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前世积累的海量知识,此刻正通过他的笔,转化成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实现的技术路径。

他写的不是一份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每一个字、每一个数据都有据可查,每一个方案都有着清晰、明确、可操作的实施步骤。

这已经不是“建议”,而是一份不容置疑的“技术圣经”!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窗外,太阳渐渐西斜,金色的余晖变成了温暖的橘红色,又慢慢地被夜色吞噬。

办公主楼里的人渐渐走空,喧闹了一天的研究院,重新回归了宁静。

“哐当……哐当……”

远处,工厂下班的汽笛声悠长地响起,在空旷的院子里回荡。

林慧在门口站得腿都有些发麻了,她看了一眼手表,已经晚上六点多了,早就过了下班时间。

办公室里却依然没有半点动静。

就在她犹豫着要不要敲门提醒一下所长吃饭的时候,办公室的门,“吱呀”一声,从里面打开了。

白杨站在门口,脸上带着一夜未眠和一天高强度工作后的疲惫,但他的眼睛,却亮得惊人,仿佛有两团火焰在燃烧。

他的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刚刚写完的、墨迹仿佛还未干透的稿纸和图纸。

“小林,”他将这份沉甸甸的文件递给林慧,声音沙哑却充满了力量,“立刻送去印刷室,用最好的纸,打印二十份。列为院内最高等级的‘绝密’文件。”

“然后,你通知下周部长的秘书,就说我白杨,明天有事情,要当面向他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