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把你们组织起来,却不需要你们为朝廷出力,你们只需要保护好你们自己的财产就好了。
想必这件事肯定会让所有人都认真参与吧?
毕竟要是连自己的好处都不在乎,那人也就不能被称之为人了。
“可是陛下,普通士卒从入伍到成为战兵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这些百姓根本不知战法为何物,即便组织起来,也未必会是那些贼兵的对手!”
“而且他们手中并无兵器,如何抵挡敌人?”
听到李骧的疑问,刘谌笑着说道:
“这就是朕找你们两个来的原因。”
“讲武堂如今已经毕业了数千人。”
“可真正能够参与军中的不过千余人而已。”
“剩下的那些人一时半会儿却派不上用场。”
“朕准备把这些人全部打散,派驻到三郡的各个村子里面去。”
“让他们去训练那些百姓,并把那些百姓组织起来。”
讲武堂已经毕业了最起码六期的学生,可除了一二三期这些学子因为是短平快突击出来的。
有机会参与到军中外,剩下的很多讲武堂学子并没有参军的机会。
倒不是刘谌不想,这些人是给大汉做人才储备的。
刘谌不会给他们下放下去当大头兵。
大汉的军队数量就这么多。
哪有那么多基层官职来安排他们?
强行安排下去的话,又会给大汉国力带来极大的负担。
毕竟再小的军官也是有俸禄的。
所以那些三期往后的学子,大部分都处在闲置状态。
现在,训练民兵是个很好的机会。
既能让他们动起来,不至于养成废物。
也可以在实践中进行锻炼,将来投军后这些曾经对民兵的训练会让他们在带真正的士兵的时候做到更快的上手。
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刘谌怎么会放过。
当初刘谌执意要让所有讲武堂的学子都用校长来称呼自己而非陛下。
目的就是打造一批只对自己忠心的人。
这些民兵在训练的过程中,也会自然而然的被这些讲武堂学子们同化。
会不自觉的加深对大汉以及自己的印象。
多么难得的一个让形象深入百姓的机会。
以往百姓对天子的尊敬更多的是一种敬畏。
是一个儒家特意打造出来的充满神性的存在。
而刘谌要走的是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这话听得李骧一阵咋舌。
别人不知道,他还不知道吗?
讲武堂的那些学子可是从最基础的东西培养起来的。
他们对于士兵如何操练皆熟稔于心。
陛下这是派出去成千上万的底层军官,那些民兵就是他们的部下!
一旦真有大型战事发生,这些民兵未必不能迅速组织起来,成为真正的士兵。
全民皆兵!
这个念头出现在李骧的脑海里的时候,把他自己都吓了一大跳。
但是另一个疑问也随之浮现。
“陛下,这些民兵既然带个兵字,则须有兵器铠甲。”
“否则敌人杀来,岂不是要用血肉之躯相抗?”
刘谌抬手指了指张凯武。
“这不是有他嘛!”
我?
被刘谌指到的张凯武一脸茫然。
“继威掌管大军军需,从祁山道打到现在。”
“军中多有缴获,也颇有损耗。”
“你说说能搜罗出来多少残破的铠甲和兵器。”
听到刘谌的话,原本还在迷茫的张凯武立刻精神一振。
此次出征,刘谌以张凯武为军需官。
张凯武觉得这是刘谌给张家的难得的洗刷耻辱的机会。
所以从一开始,张凯武便事无巨细,皆要过目。
包括每战的缴获和损耗,原本只是为了报答陛下,报答朝廷。
不曾想今日竟然派上了用场。
“启禀陛下,大军北伐以来,缴获的和破损的铠甲数量总共在万副上下。”
“除了已经修补好重新投入使用的。”
“尚且有数千副堆在库房中。”
“至于各种兵器,数目只会更多!”
听到张凯武的话,李骧大概知道刘谌要干什么了。
当即便阻拦道:
“陛下不可!”
“甲胄乃禁品,朝廷历来看管极严。”
“一下子散出去这么多铠甲,万一事有不测,则悔之晚矣啊!”
刘谌摇了摇头说道:
“若是没有铠甲,凭那些民兵的血肉之躯,如何拦得住全副武装的敌人?”
“况且朕这铠甲又不是随便给的。”
“各村以村民计算,每百人分一副甲。”
“且最多不超过三副。”
“而且这些甲不能是新甲,只能是残破的旧甲。”
“如此一来,便不虞有患!”
此话一出,李骧顿时松了一口气。
他还真怕刘谌给这些民兵都备甲。
至于兵器什么的,倒没什么紧要的。
“除了这些,你再找一些被流窜到各郡的贼兵祸害过的百姓。”
“朝廷可以补偿他们的损失,但是需要他们站出来以身说法。”
“把那些贼兵如何祸害他们的过程原原本本的讲出来。”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写成戏文在各郡传唱。”
李骧闻言立刻点头称是。
这些东西李骧并不陌生。
早在大汉夺回汉中后,陛下就在益州和汉中这么干过。
只不过这次是把益州和汉中换成陇西三郡。
原本做这些事情的人,也从陈寿换成李骧罢了。
李骧和张凯武正要领命而退。
陆机对着刘谌行了一礼道:
“草民在吴郡时就听闻陛下之能,奈何吴郡与成都千里之遥,不能在陛下身边亲临教诲。”
“今日一见,果然不凡。”
“陛下对于此事之谋断,非我等草民可比。”
“不过草民倒是有个小小的建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对于陆机的到来,刘谌并没有避人,所以两人都知道他的来历。
但是听到陆机的话,李骧和张凯武的脸上分别露出了玩味儿和轻视的表情。
一个十来岁的娃娃,便是再聪慧,又能对军事有什么建议?
刘谌也饶有兴趣的看向陆机:
“哦?且说与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