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一方面监视外围残军的动向,一旦发现其有增援迹象,立即发起攻击。
另一方面,切断兴庆府与外围残军的联系,让城内守军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杨家军擅长山地作战与机动突袭,正好适合这项灵活牵制的任务。
与灵州的和平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夏都城兴庆府的紧张氛围。
当灵州诏安的消息传来时,兴庆府内的李氏宗族成员李仁忠,却表现出了近乎疯狂的抵抗姿态。
他在朝堂上拍案怒吼:“就算只剩一兵一卒,也要守住兴庆府!绝不能向大乾军低头!”
此时的西夏朝野,早已人心涣散,仅剩一支禁卫军尚有战斗力。
李仁忠不顾众人反对,强行将这支禁卫军全部调入兴庆府内,作为守城的核心力量。
他坚信,只要依托兴庆府的城墙,再加上禁卫军的抵抗,定能挡住大乾军的进攻。
为了加固防御,李仁忠下令在兴庆府城墙外侧修建三层防线。
第一层碉堡靠近壕沟,配备床弩,负责阻击靠近的大乾军士兵。
第二层碉堡位于城墙中部,架设投石机,可覆盖城墙下的大片区域。
第三层碉堡则在城墙顶部,配备精锐弓箭手,负责精准射杀大乾军的冲锋士兵。
同时,他还下令在城外挖掘三米深的壕沟,将黄河水引入壕沟中,形成一道水障。
这样既能阻止大乾军靠近城墙,又能防止大乾军挖掘地道攻城。
城墙上,除了投石机与床弩,还堆满了滚木、石块,甚至准备好了火油,随时可以点燃后泼向城下的敌军。
看着眼前的防御工事,李仁忠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对麾下将领吹嘘道:“兴庆府如今已是铜墙铁壁,别说三个月,就算大乾军攻三年,也攻不下来!”
他似乎完全忽略了一个事实:西夏早已失去人心,仅靠一道坚固的防线,根本无法抵挡大势已去的命运。
李仁忠自认为完美的防御工事,实则暗藏着诸多致命漏洞。
首先,他将所有希望寄托在禁卫军身上,却忽略了禁卫军士兵的真实想法,这些士兵大多家人不在兴庆府,且早已听闻大乾军的优待政策,根本没有拼死抵抗的决心,不少人甚至私下议论着投降的可能性。
其次,兴庆府城内的粮草储备早已不足。
此前,西夏的粮草补给多依赖灵州与韦州,如今这两处都已被大乾军占领,兴庆府内的粮草仅够支撑一个月。
李仁忠虽下令严格控制粮草消耗,却无法改变粮草短缺的现实,一旦粮草耗尽,再坚固的防线,也会不攻自破。
更重要的是,李仁忠的盲目抵抗,早已引起了兴庆府百姓的不满。
百姓们厌倦了战乱,渴望和平,他们不愿再为李氏宗族的野心买单。
不少百姓甚至偷偷与城外的大乾军联系,愿意为大乾军提供兴庆府的防御情报,人心的背离,才是兴庆府最致命的漏洞。
李仁忠沉浸在自己构建的铜墙铁壁幻想中,却不知他寄予厚望的最后防线,早已注定了崩塌。
他更不会想到,仅仅六天后,他口中三个月也攻不下来的兴庆府,就会被大乾军彻底撕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