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五天里,郝思文部始终采取“打一下、退一步”的战术。
敌军进攻时,先以少量兵力依托工事阻击,给敌军造成一定伤亡。
待敌军发起冲锋后,再有序后撤,故意露出破绽。
撤退前,必然烧毁桥梁、破坏道路,迫使敌军花费时间修复。
西路吐蕃军在郝思文的阻击下,推进速度极为缓慢。
原本一天就能走完的路程,硬生生走了五天,才抵达武功、泾阳一线。
期间,吐蕃军损失了两千余人,战马伤亡近千匹,骑兵的机动性被严重破坏,不少骑兵只能徒步推进,锐气大减。
而北路的嵬名令公部,虽没有遭遇西路军那样密集的阻击,却因泾阳城外的土路被破坏,推进速度也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西路军与北路军原本计划同步推进,可西路军因阻击延误了时间,北路军则相对顺利,两支队伍之间的距离渐渐拉大,最终达到约百里,原本的“两路夹击”计划,出现了明显的战术间隙。
郝思文得知这一消息后,顿时大喜,“敌军兵力分散,间隙已现,咱们的诱敌战术成功了!”
他立即派人将敌军的动向汇报给长安城内的孙安与关胜,为后续大乾军的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时的“西北兵团”,早已没了最初的嚣张气焰。
论恐热看着疲惫不堪的士兵,心中满是焦躁;嵬名令公则担心西路军的进展,不断派人催促,却始终得不到有效回应。
两支大军之间的百里间隙,不仅让之前“两路夹击”的计划濒临破产,更让“西北兵团”陷入了被动的局面,郝思文的诱敌战术,成功为大乾军争取了反击的时间与空间。
当郝思文的诱敌部队将“西北兵团”逐步引入武功、扶风至泾阳、高陵之间的平原预设战场时,长安以南的蓝田、万年一带,正隐蔽着关胜麾下四万五千名主力大军。
这片区域山林茂密,沟壑纵横,是天然的隐蔽集结地,士兵们白天潜藏在山林中,仅派少量斥候外出侦察。
夜晚则严格控制灯火,连炊事员做饭都采用“无烟灶”,确保不暴露行踪。
关胜站在山林中的临时指挥帐内,手持舆图,与孙安等将领反复推演战术。
“敌军虽锐气大减,兵力分散,但西路吐蕃骑兵仍有三万余人,北路嵬名令公部也有五万余人,若不能将其分割包围,硬拼必然会造成重大伤亡。”
关胜指着舆图上的子午谷与泾阳至三原的官道,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孙安,你率两万兵力为西翼穿插部队,从子午谷出发,绕到吐蕃军后方,切断其退路;我率两万五千兵力为东翼穿插部队,突袭北路军的补给线,占据高地形成侧击。两路同时行动,务必在两天内完成对敌军的分割包围!”
孙安躬身领命,随即开始准备,子午谷地形复杂,道路狭窄,不利于大部队快速推进,他特意挑选了五千名熟悉山地作战的士兵作为先锋,携带轻便的武器与干粮,负责开辟道路。
同时安排工匠携带简易桥梁构件,应对谷内的溪流与沟壑。
关胜也对东翼部队进行部署,组建一支五千人的快速纵队骑兵,配备马刀与连弩,负责突袭补给线,其余兵力则分为两队,一队攻占高陵附近的高地,一队阻击北路军的增援。
一切准备就绪后,关胜与孙安约定,六月八日凌晨,两路部队同时行动,以烽火为信号,确认彼此的进展。
六月八日凌晨凌晨,天还未亮,子午谷内已响起轻微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