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舍特,这个被上帝遗忘在西伯利亚铁路线上的小站——寒流像征兵官的铁拳,将最后一丝暖意砸得粉碎。街巷空旷得令人心悸,唯有教堂尖顶刺向铅灰色的天幕,仿佛一柄生锈的匕首,随时准备捅穿这沉闷的苍穹。葬礼比婚礼更常见,黑衣妇人抱着襁褓,在结冰的墓碑间踽踽而行,婴儿的啼哭被风撕成碎片,散在雪地里。男人们?男人们早已被“真理十连发”的轰鸣声卷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门框,像骷髅的眼窝,冷冷地瞪着过客。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蜷缩在废弃伐木站的铁皮棚屋里,牙齿打颤的声音盖过了屋外呼啸的风。他二十一岁,骨架单薄得像西伯利亚的枯枝,手指上还留着去年收割麦穗时割破的旧伤疤。三天前,那张薄薄的征兵令像一片不祥的雪片,飘进他家低矮的土屋。纸上的红章盖得歪歪扭扭,却重若千钧:“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彼得罗夫,即刻前往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军营报到。”他父亲去年死在顿巴斯的泥泞里,连尸首都未能运回;母亲昨夜哭瞎了一只眼,浑浊的泪水在冻疮上结出冰晶。伊万知道,那纸令状不是召唤,是死刑判决书。他逃了,在黎明前最黑的时刻,像只受惊的雪兔,钻进泰舍特城外无边无际的针叶林。
此刻,他正用冻僵的手指翻找背包里最后半块黑麦面包。面包硬得能砸死人,却比莫斯科咖啡馆里那些涂着奶油的甜点更真实——至少,它不会在你咀嚼时突然变成一张催命的征兵单。伊万曾从堂兄寄回的视频里瞥见过圣彼得堡的光景:涅瓦河畔的咖啡馆,暖黄的灯光下,年轻人敲着笔记本电脑,指尖在键盘上跳舞,仿佛在弹奏无忧无虑的夜曲。他们谈论的不是炮火,而是“格鲁吉亚的签证难不难搞”“阿联酋的远程工作税高不高”。堂兄在视频里晃着新护照,咧嘴笑:“伊万,别管前线!这儿的代码能养活全家!”可伊万只看见堂兄身后落地窗外,冬宫广场的积雪反射着冷光,像一片虚假的和平。他不懂,为什么那些人能活得如此轻盈,仿佛这场席卷全国的风暴,不过是街角咖啡杯里一圈无害的涟漪。而泰舍特呢?泰舍特只有雪,只有风,只有征兵办门口那辆永远轰鸣的军用卡车,像一头不知餍足的钢铁野兽,日夜吞食着小镇最后的青年。
“砰!”一声巨响震得铁皮棚顶簌簌落雪。伊万猛地缩进角落,心脏几乎撞碎肋骨。是风?还是征兵队的巡逻犬嗅到了他的踪迹?他屏住呼吸,听见雪地里传来拖沓的脚步声,嘎吱嘎吱,缓慢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迫感,像死神在丈量你的剩余寿命。脚步声停在棚屋外,接着是粗粝的咳嗽,混着烟草和劣质伏特加的酸腐气。
“小耗子,别躲了。”一个沙哑的嗓音穿透铁皮,“这鬼地方,连雪兔都冻成了冰疙瘩。你那点脚印,比妓院账本还清楚。”
是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泰舍特的征兵官。伊万见过他:五十岁上下,腰板挺得像阅兵式上的标枪,制服永远一尘不染,袖口却磨得发亮——那是常年捏着征兵令留下的印记。他说话时总带着一种奇异的精确,仿佛在宣读一份早已写好的判决书,而非面对一个活生生的青年。伊万死死捂住嘴,指甲掐进掌心。不能出声,不能动。他想起邻村的帕维尔,上周逃跑被抓回,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只是轻轻拍了拍他肩膀,说:“好孩子,国家需要你。”第二天,帕维尔就被塞进了开往前线的闷罐车,再没回来。而帕维尔的未婚妻,现在正挺着大肚子,在镇公所门口排队领寡妇抚恤金,眼神空洞得像被掏空的鸟巢。
脚步声绕着棚屋转了一圈,停在门口。门栓被一只戴着皮手套的手粗暴地拨开。寒风裹挟着雪片灌入,伊万看见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高大的剪影堵在门口,毡帽上落满雪,像一尊移动的墓碑。他没穿军大衣,只裹着件旧呢子外套,可那身板透出的威严,比任何勋章都更令人胆寒。
“出来吧,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征兵官的声音竟带着一丝古怪的温和,像在哄弄受惊的牲口,“躲有什么用?西伯利亚的雪,埋得住人,埋不住命。你的命,早就写在花名册上了。”
伊万的腿抖得如同风中的芦苇。他猛地抓起角落的铁锹,用尽全身力气砸向征兵官!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甚至没抬手。铁锹撞在他胸口,发出沉闷的“咚”一声,像砸在朽木上。征兵官纹丝不动,嘴角却咧开一个极细的弧度,露出两排过于整齐的白牙——在昏暗光线下,那牙齿白得瘆人,仿佛不属于活人。
“省省力气吧,孩子。”他慢条斯理地掸了掸呢子外套上并不存在的雪,“你以为你逃的是我?你逃的是‘它’。”他抬起枯瘦的手指,指向伊万身后黑暗的角落,“它一直在那儿,等你。”
伊万猛地回头。棚屋深处,阴影里,不知何时多了一团模糊的轮廓。它没有固定形状,像一团搅动的黑雾,又像无数扭曲的人影在无声尖叫。寒意瞬间刺穿骨髓,比西伯利亚的严冬更冷。他再回头时,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已消失无踪,只留下门框上飘落的雪屑,和地上一串迅速被新雪覆盖的脚印,奇怪的是,那脚印浅得不像人踩出的,倒像鸟爪留下的印痕。
伊万瘫软在地,铁锹脱手。他爬出棚屋,跌跌撞撞冲进暴风雪。雪片抽打在脸上,像无数冰冷的针。他不敢回头,只知拼命向森林深处奔逃,直到肺叶火烧火燎,双腿灌铅。前方,一盏昏黄的油灯在雪幕中摇曳,映出一座孤零零的木屋轮廓。他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扑向那点光。
木屋低矮破旧,烟囱里飘出微弱的炊烟。门虚掩着,伊万撞进去,扑倒在冰冷的泥地上。炉火旁,一个老妇人正搅动着铁锅。她瘦小得像一截风干的树根,白发用褪色的头巾紧紧包住,脸上沟壑纵横,每一道都刻着西伯利亚的风霜。她没抬头,声音沙哑如枯叶摩擦:“冻坏了吧,小狼崽子?征兵官的靴子,追得你连魂儿都快丢了。”
伊万喘得说不出话,只拼命点头。老妇人,人们叫她阿芙多季娅·谢苗诺夫娜——舀了碗滚烫的桦树皮汤递给他。汤苦涩刺喉,却像一股暖流注入冻僵的四肢。他哽咽着说出遭遇,提到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和棚屋里的黑影。
阿芙多季娅布满皱纹的眼皮微微一颤,浑浊的眼珠却闪过一丝锐利的光,像雪地里突然亮起的磷火。“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她干笑一声,笑声像破风箱,“他早该死了,死在二十年前的车臣。可‘它’把他捡了回来,塞进这身人皮里。”她枯瘦的手指指向炉火,“看见那火苗了吗?蓝心儿的,像不像莫斯科那些年轻人朋友圈里晒的‘新护照’?光鲜,干净,烧起来却没一点暖意。”
她从怀里摸出一个脏污的皮酒囊,倒了两杯浑浊的液体。“喝吧,‘月光’。能让你看清‘影子’。”伊万犹豫着抿了一口,一股辛辣直冲脑门,眼前景象开始扭曲、融化。
炉火的光影中,泰舍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圣彼得堡冬日的涅瓦大街。阳光虚假地洒在石板路上,行人衣着光鲜。一家临河的咖啡馆里,暖意融融。一个年轻男子,伊万认出那是堂兄阿列克谢——正对着笔记本电脑敲击键盘,屏幕上闪烁着英文代码。他面前摆着精致的提拉米苏,奶油堆得像小山。邻桌,两个女孩捧着手机,兴奋地讨论:“格鲁吉亚的签证中介说,加急只要三千美元!”“我昨天刚接了个美国公司的剪辑单,时薪五十刀!这鬼地方打仗?关我屁事!”
然而,在布尔加科夫式的荒诞笔触下,真相狰狞浮现:阿列克谢身体投下的影子,并非人形,而是一个模糊的、持枪的轮廓,正随着他的敲击动作,同步在虚拟战场上扣动扳机!邻桌女孩的影子,则是两个佝偻的老妪,正用颤抖的手在泥地里挖掘坟墓!咖啡馆的玻璃窗倒影中,圣以撒大教堂的金色穹顶下,无数半透明的鬼影在游荡,它们穿着破烂的军大衣,脸上带着弹片划开的伤口,空洞的眼窝死死盯着室内那些浑然不觉的“主人”。一个鬼影伸出手,试图触碰阿列克谢的肩膀,指尖却穿过了他的身体,只在他笔记本屏幕边缘留下一道转瞬即逝的、血红色的霜痕。阿列克谢毫无所觉,还在对视频通话那头的“客户”露出职业微笑:“没问题,明天就能交稿!”
景象骤然切换。不再是圣彼得堡的暖意,而是前线泥泞的战壕。寒风卷着硝烟和尸臭。一群衣衫褴褛的青年全是泰舍特、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这些偏远小城的孩子蜷缩在积水的弹坑里。他们脸上沾满泥浆和血污,眼睛因恐惧和疲惫而凹陷。一个少年(伊万认出是镇上铁匠的儿子德米特里,才十九岁)正哆嗦着给步枪上膛,嘴唇无声地开合,像在背诵童年的祷词。突然,炮火撕裂天空!“真理十连发”的尖啸由远及近,大地在颤抖。德米特里被气浪掀翻,半边身子消失在泥土和血雾中。他没发出惨叫,只是睁大眼睛,望着铅灰色的天空,仿佛在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是涅瓦河畔喝咖啡的人?
德米特里的身体在泥泞中抽搐,渐渐冰冷。然而,他的“影子”却缓缓站了起来,那不再是模糊的轮廓,而是一个清晰、完整、散发着幽蓝冷光的鬼魂!鬼魂没有伤口,脸上却刻着比生前更深的绝望。它环顾四周:更多刚刚死去的青年,他们的鬼魂正从残躯中剥离,无声地汇聚。它们没有武器,没有军装,只有空洞的凝视和冻结在脸上的最后一丝恐惧。它们开始移动,不是奔向天堂或地狱,而是齐刷刷地转向西方,那是圣彼得堡的方向!它们的行进没有脚步声,却让整个战壕的积雪瞬间结出诡异的冰晶图案,像无数指向首都的箭头。一个鬼魂经过德米特里尚有余温的躯体,幽蓝的手指轻轻拂过他冰冷的脸颊,动作竟带着一丝生前从未有过的温柔。随即,鬼魂融入风雪,与其他游荡者汇成一股沉默的洪流,向着遥远的、灯火通明的西方奔涌而去。
“看啊,小狼崽子!”阿芙多季娅的声音像冰锥刺入伊万的幻觉,“城里人的‘影子’被卖掉了!他们付钱给‘影子商人’……那些穿西装的魔鬼,用护照、用美元、用假装没看见的良心——把自己的影子留在前线替他们打仗!而影子呢?影子就是他们的命!影子死了,他们的命也就薄了一层纸!”老妇人枯瘦的手指几乎戳到伊万鼻尖,“可你们这些乡下的孩子呢?你们的影子没人买!你们的命,就是你们自己!一纸征兵令,就能把你们的命连根拔起,扔进绞肉机!影子?你们连被卖掉的资格都没有!你们就是肉!新鲜的、廉价的肉!”
伊万如遭雷击,浑身冷汗涔涔。幻象消散,他仍跪在阿芙多季娅的木屋地板上,桦树皮汤洒了一地。炉火噼啪作响,映着老妇人沟壑纵横的脸,那上面没有怜悯,只有一种看透世事的、近乎残酷的平静。
“那……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伊万声音嘶哑,“他到底是什么?”
阿芙多季娅灌了口“月光”,喉结滚动。“他?他是‘它’的看门狗。‘它’叫‘征兵部’,可它早不是人的衙门了!它是长在俄罗斯脊梁骨上的脓疮,吸着年轻人的血,越长越大!米哈伊尔?他就是脓疮里爬出来的蛆!二十年前在车臣,他本该烂在战壕里,可‘它’把他捡回去,塞进这身人皮,派他来收割像你这样的麦穗!”她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洞悉一切的寒光,“你以为他追你?他追的是‘空白’!城里那些逃走的年轻人,用钱买走了‘空白’——他们在国内的影子、他们的责任、他们的命!可‘空白’不能留着,得有人填上!填谁?填你们这些没路子、没钱、没护照的‘实心人’!你们就是填空白的土,填得越多,‘它’长得越肥!”
老妇人猛地抓住伊万的手腕,枯瘦的手指像铁钳。“听着,小狼崽子!你逃不掉的!你以为跑进林子就安全了?西伯利亚的雪能埋住你,可‘它’的根扎得比冻土层还深!你逃到哪儿,‘空白’就会追到哪儿!城里人用钱买来的‘空白’,最终都会变成你脚下的泥、你呼吸的风、你头顶的雪!它们会自己找上门,把你填进去!”
仿佛印证她的话,屋外风雪骤然加剧,狂风撞得木门砰砰作响,像无数拳头在擂打。门缝下,渗进一股刺骨的寒意,带着铁锈和硝烟的味道。紧接着,是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嘎吱…嘎吱…嘎吱,缓慢、沉重,带着金属的冷硬质感,由远及近,停在门外。不是一个人,是一队人!
阿芙多季娅的脸色瞬间惨白如纸。她一把将伊万推进炉火旁一个狭窄的储物隔间,塞给他一把生锈的柴刀。“别出声!记住,无论看见什么,别相信你的眼睛!‘它’最喜欢玩影子的游戏!”话音未落,木门被一股巨力猛地撞开!
寒风卷着雪片灌入,吹得炉火剧烈摇曳。门口,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站在风雪中,身后跟着四名士兵。但伊万从隔间缝隙看出去,浑身血液几乎冻结,士兵们的脸模糊不清,像隔着一层毛玻璃;他们的军大衣在风中飘动,却投不出任何影子!更诡异的是,他们脚下没有雪地的脚印,只有一圈圈淡淡的、暗红色的霜痕,如同干涸的血迹在蔓延。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脱下毡帽,露出光秃的头顶,在炉火映照下,那头皮竟泛着一种非人的、冷金属般的青灰色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