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月1日,下诺夫哥罗德城被一种虚假的节日气息包裹着。伏尔加河在城西冻结成一道幽蓝的伤疤,冰面反射着工业区烟囱喷出的灰黄烟雾。汽车厂的车间像一头疲惫的钢铁巨兽,蜷缩在城郊的荒原上,远离市中心文化宫里飘来的《喀秋莎》歌声。伊万·瓦西里耶维奇·斯米尔诺夫裹紧他那件肘部磨出线头的军大衣,坐在质检台前,手指机械地敲击着游戏机的按键。屏幕上,绿色的方块正无情地堆叠、坍塌——这台苏联工程师仿制的游戏机原型,是伊万对抗虚无的最后堡垒。
计划就是狗屎。伊万对着空荡荡的车间嘟囔。元旦夜班?不过是场精心编排的闹剧。车间主任瓦西里·伊万诺维奇早在23点就溜了,借口是去文化宫检查节日安保,实则是去分那瓶藏在档案柜里的伏特加。伊万提前两小时就糊弄完了质检:他把次品车门的编号涂改成合格品,再用油污抹布盖住瑕疵——这手艺在汽车厂流水线上代代相传,比党的章程更深入人心。反正没人真在乎,他心想,瞥了眼墙上褪色的标语:为共产主义明天,今日加倍努力!标语下,一台生锈的轿车骨架歪斜地吊在传送带上,像被解剖的牲畜。
窗外,雪片无声地扑向冻土。伊万看了眼腕上的手表——12点17分。他本该再熬七个小时,但社会主义热情早已结冰。他掏出游戏机,屏幕的绿光映亮他冻得发红的鼻尖。苏联的元旦总是这样:广播里播放着新思维的豪言壮语,而现实是伏特加短缺、商店货架空空如也。伊万想起昨天食堂排队时,老工人米哈伊尔醉醺醺的抱怨: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你说戈尔巴乔夫的新政策能让我们喝上真伏特加吗?米哈伊尔大笑:新政策?那不过是把斯大林牌伏特加换了个标签!笑声在寒风中碎裂,像冰面下的气泡。
无聊像虱子爬满脊背。伊万收起游戏机,踱到车间门口。冷风卷着雪粒抽打脸颊,他眯起眼望向马路尽头——那条通往市区的列宁大道此刻空无一人,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在风雪中摇曳,灯罩上积着厚厚的冰壳。他搓着冻僵的手指,心想:要是有辆出租车就好了……念头刚起,他猛地僵住。
马路对面,离他十几米处,路灯下立着两个人影。
伊万的第一反应是困惑。大雪纷飞的午夜,两个男人穿着单薄的粗布衣服——老者一身土黄色农民褂子,少年是破烂的红军制服——却纹丝不动,仿佛严寒只是个无关的背景。路灯的光线穿透他们,在雪地上投下诡异的青光,像老式电影胶片里的鬼影。更离奇的是,他们的轮廓在风雪中微微抖动,如同信号不良的电视画面。伊万揉了揉眼睛,怀疑是伏特加的后劲或游戏机的绿光损伤了视力。幻觉,肯定是幻觉。他喃喃自语,神经大条的本性占了上风,也许是迷路的集体农庄老汉和少先队员?元旦喝多了冻僵了?
他决定走过去搭话。苏联公民的实用主义在血液里奔涌:或许能蹭个顺风车回城。皮靴踩碎积雪,发出嘎吱的声响。走近到五六米时,细节如冰锥刺入眼球:老者约莫六十岁,脸上沟壑纵横却毫无血色,皮肤像劣质石膏糊的面具,泛着铁青的死灰,仿佛刚从停尸房爬出;少年不到二十,眼眶深陷如枯井,眼白浑浊如冻住的牛奶,仅剩针尖大的灰色瞳孔,直勾勾在伊万身上。少年的嘴唇微微翕动,却没有声音;老者的手指神经质地抽搐着,像被无形的电流击中。
伊万的脚步慢了下来。三米……两米……他看清了更多:他们的衣服破旧得离奇——老者的褂子打着补丁,针脚粗陋;少年的红军制服肩章磨损,露出内衬的粗麻布。最骇人的是他们的存在感:路灯的光线穿过他们,雪地上竟无影子;风雪掠过他们,衣角却纹丝不动。伊万的理性在尖叫:这不可能!但苏联教育灌输的唯物主义仍在顽抗:是冻僵了?还是集体幻觉?
就在他距两人仅剩两米时,少年突然剧烈抖动起来。他的肩膀一耸一耸,脑袋以不自然的角度歪向伊万,像提线木偶的关节卡住了。老者嘴角抽搐,扯出一个僵硬的弧度,如同生锈的铰链在转动。路灯的光晕里,少年的眼珠缓缓转动,那点灰色的瞳孔竟精准地锁定了伊万——仿佛在说:我们看见你了,同志。伊万的脊椎窜起一股寒流,胃部绞紧。他想起婆婆阿纳斯塔西娅讲过的老话:当幽灵注视你时,别跑,也别躲——跑会激怒他们,躲会让他们追得更紧。但此刻,恐惧压倒了一切。
少年猛地张开双臂,像被无形的线拉扯,夸张地甩动着,双腿蹦跳着向他冲来,每一步都带着非人的弹跳力;老者则发出一声嘶哑的声,猛地抬头,脸上绽开诡异的笑容,双脚死死贴地拖行,鞋底刮擦积雪,发出嚓——嚓——的刺耳噪音。两人一蹦一跳、一蹭一拖,直扑伊万而来,雪地上竟无脚印,只有拖行的痕迹像犁沟般延伸。少年的破锣嗓音在风中飘来:瓦西里耶维奇……看见我们了……
伊万转身狂奔。伏尔加河的寒风灌进喉咙,他像被无形的鞭子抽打,肺叶火烧火燎。身后,拖地的声和蹦跳的声如影随形,越来越近。他瞥见少年扭曲的脸在视野边缘闪现——那灰色的瞳孔放大,充满怨毒的喜悦。伊万的皮靴在雪地上打滑,他扑倒在冻土上,雪粒灌进衣领。回头一瞥:老者离他仅五步之遥,铁青的脸在路灯下泛着青光,嘴角咧到耳根,拖行的双脚带起雪雾;少年则悬在半空,双臂狂舞,像一只扑食的秃鹫。
就在绝望攀上心头时,一辆破旧的出租车的车灯劈开雪幕。伊万用尽最后力气扑到路中,挥舞双臂嘶吼:停车!快!车轮在冰面上打滑,最终停在他面前。他滚进后座,反手死死锁住车门,心脏几乎撞碎肋骨。车内弥漫着烟草和机油的气味。司机是个瘦削的老头,戴着破毡帽,从后视镜里瞥了他一眼,声音沙哑如砂纸摩擦:去哪儿,同志?
伊万大口喘气,肺部像破风箱,只能嘶喊:开!往前开!别停!车子猛地启动,惯性将他甩向座椅。他冒险扭头——马路空空如也,只有雪片在路灯下狂舞。老者和少年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存在。寒意稍退,伊万瘫在后座,手指深深掐进掌心。司机却从后视镜里死死盯着他,眼神像探照灯扫过逃犯。不舒服?司机突然问,声音压得极低,脸白得像面包房的面粉。伊万拼命摇头,想起工厂里那些因传播迷信被开除的倒霉蛋——在苏联,承认见鬼等于承认精神失常。没事……就是冷。他含糊道,不敢提路灯下的噩梦。车子驶过伏尔加河大桥,冰封的河面在月光下泛着幽蓝,伊万盯着车窗外,总觉得那青光还在视网膜上跳动。司机不再说话,但后视镜里的目光始终黏在伊万脸上,带着一种洞悉秘密的审视。
同志,司机忽然开口,声音干涩,您……看见什么了?
伊万的心跳漏了一拍:什么?
雪地里……那两个人。司机的手指收紧方向盘,穿旧衣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