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打造最强边关 > 第971章 小券大用

第971章 小券大用(1 / 2)

百姓仰头看牌,边看边掰指头算,成了安阳一景。有精明的商人发明“兑算盘”,框上刻着兑率刻度,一推便知能兑多少货,卖得火爆。

但兑率变动太频,又生新乱。粮铺周掌柜抱怨:“早稻晚稻价不同,俺得备两种米兑券!”叶明便设计“分季券”:春券兑新米,秋券兑陈米,券角印穗粒数区分新旧。

最绝的是“工券”改革。以往工匠干一天活得一张工券,但泥瓦匠和绣娘工时岂能同价?叶明召各行匠人公议,定出“工时价”:泥瓦匠八时辰兑一券,绣娘四时辰兑一券,因绣活更耗神。

老王头听说后,也来讨说法:“俺天不亮就揉面,比绣花累多了!”于是食券单分出“炊事券”,两个时辰兑一券。后来发展出“技艺加成”,会做拉面的再加半券。

小券流通渐广,竟出现“券贩子”。专收老人舍不得兑的券,低价囤积,待价而沽。有次其其格抓到个券贩,搜出三千张过期月饼券——原想等节后折价兑货赚差价。

叶明罚他原价兑完所有券,那贩子兑出堆成山的月饼,只好摆摊贱卖。安阳百姓吃了半月月饼,后来见月饼就反胃。

年关逼近,兑券压力更大。百姓集中兑年货,官仓门前天天排长队。叶明急调衙役搭棚,又请书院学生帮忙记账,仍应接不暇。

腊月二十三,兑粮队伍里有人晕倒。其其格查问才知,是城外农户凌晨就来排队。叶明当即下令:开设“乡兑点”,委托可靠粮铺代兑,官府贴补手续费。

乡兑点首日,周掌柜的粮铺被围得水泄不通。他急中生智,发明“号券”:凭行业券换编号竹签,按号兑货,省了挤攘。后来这法子传回城里,市易司也发起了号券。

但麻烦总不断。有混混伪造号券插队,其其格便给号券加盖日戳。又有人倒卖靠前号券,叶明下令限每人三号。最后发展成“代兑业”——腿脚利索者代老弱兑券,收半文跑腿费。

除夕那天,其其格巡街时发现感人一幕:卖粥婆用攒的“善行券”兑年货,那券竟是路人喝粥时付的——一张券记一碗粥。官仓小吏认了这非标券,真给兑了半斤枣。

“金融活了,人心也活了。”其其格回禀时眼眶发红。叶明正批阅《券法补遗》,闻言添了条:“民间善券,经核可抵半税。”

开春后又有新气象。农户春耕缺畜力,发明“换工券”:张家帮李家犁地,记券一张,秋收后李家帮张家收割兑还。后来连牲口都上了券——王家的牛帮李家驮货,记“牛工券”半张。

叶明最欣慰的是学堂变化。蒙童背诗一首得“文券”一张,攒十张可兑笔墨。有顽童为兑风筝,竟背下整本《千字文》。后来先生们联名请愿,给“文券”定了官价:十张抵一税券。

但总有钻空子的。有个童生伪造“诗文券”,被查出后振振有词:“学生这是效仿管仲贸易战!”叶明罚他注释《金融律》,没想到注出本《券法新解》,成了书院教材。

五月汛期,小券遇上真正考验。洪水冲毁道路,外地货进不来,本地券兑不了现。叶明紧急启用“灾害券”——盖紫印的临时券,承诺灾后兑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