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主券推行满月,叶明带着其其格暗访市集。粮铺前挤满了人,举着新发的食券争购米面,周掌柜嗓子都喊哑了:“排队!特级食券优先!”
老王头的炊饼摊却冷清。他愁眉苦脸对叶明诉苦:“俺收了一堆通券,去兑米人家不要,说通券只能兑三成...”原来百姓认定十大主券硬通,小摊贩收的通券顿时贬值。
叶明立即召集群商议事。布庄孙娘子率先发难:“妆花缎一张布券一尺,粗麻布三券一尺,现在统归布券,买缎子的亏死了!”油坊周掌柜拍桌:“俺的香油兑率本就该比菜油高!”
“那就分级兑付。”叶明当场修订:食券分“粮、油、肉、菜”四类,布券分“绸、棉、麻”三等,每级设不同兑率。衙役们连夜赶制新兑率牌,挂出去比戏牌还花哨。
百姓举着券对照牌子,像看天书。卖菜陈婆子嘟囔:“俺又不识字,咋知俺的青菜券是丙等还是丁等?”
其其格灵机一动,让工匠在券角压凸点——丙等三点,丁等两点,盲人都摸得出。
分级才顺当几天,新问题又冒头。有商户拒收低等券,说“兑货麻烦”。叶明下令:拒收主券者罚没三日营收!罚了几家铺子后,再没人敢挑三拣四。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李老四发现豆腐券被定为“食券丁等”,三张才抵一张肉券。
他偷偷往豆腐里掺米浆,做出“米豆腐”申请提等。审核工匠尝了直皱眉:“这哪是豆腐,分明是豆腐味的米糕!”
叶明得知后反笑了:“倒是提醒我了。”遂设“特产券”——安阳豆腐、黑石山矿粉等特色物产可申请专属券。李老四领到首张“豆腐券”,乐得供在灶王爷前。
转眼到收夏粮,粮券需求暴增。农民排队兑券,队伍排出二里地。
叶明急调衙役搭棚发券,仍跟不上速度。其其格见农人晒得流油,突发奇想:“不如让粮铺代兑?”
于是“授权兑点”诞生。周掌柜的粮铺挂上“官定兑点”木牌,可代为发行粮券,收取半成手续费。
后来布铺、油坊纷纷申请,反倒省了官府人力。
最妙的是医馆变化。以前郎中出诊收现银,穷人家请不起。现在可用“工券”预付,康复后再做工抵账。张郎中甚至发明“家庭医券”——预存十张券,全年包诊。
但总有钻空子的。有个懒汉伪造“重病券”骗义诊,被识破后竟说:“俺这是心病!”叶明罚他扫一月大街,没想到这懒汉扫街时被车行看中,反成了正式工。
八月节前,券市迎来高峰。百姓用券换节礼,商户囤券备货。其其格发现有人倒卖“月饼券”——低价收券高价售,赚差价。
叶明本欲禁止,转念一想:“这也是流通。”只设了限价:溢价不得超两成。
节后查账,发现月饼券兑付率仅七成——有三成百姓舍不得兑,留着当纪念。
叶明索性发行“纪念券”:节庆专属图案,过期仍可兑但折价。后来竟成收藏风气,有人专集不同年版的纪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