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高产良种(2 / 2)

邓顺兴看了宋国兴和儿子一眼,给他们使了个眼色,三人便一起去了外面,邓顺兴这才说道。

“坏事了,这人还真是那庐州的座上宾,这可怎么是好?”

宋国兴当即道,“即便他是真的又如何,这有什么好不好的,咱们又没害他,再说这信中说的请他过去,再举荐他,人家要不要他还不好说呢,而且咱们这里也缺个军师,不如把他留下,他不是懂兵法吗,让他给咱们出谋划策呗。”

邓氏父子俩对视一眼。

“这能行吗?”邓顺兴当即问道,他这刚得了几个猛将,现在又送上门一个军师,若能把此人留下,说实话老邓确实挺心动的。

“有何不行的,大丈夫能屈能伸,人是我抓的,大不了我进去给他赔个不是,指挥再顺势拉拢一番,请他吃顿酒,这事不就成了。”宋国兴当即道。

“那就,试试?”

“试试呗,不过一顿酒而已,若实在留不住他,再放他走也不迟。”宋国兴再次建议道。

“干了。”

于是当晚邓顺兴再次设宴,给龚修文赔礼道歉,并请他留下来帮忙,也不说让他一直留在这里,只是请他暂居一阵子,给他们出出主意,帮帮忙。

龚修文借坡下驴,便假意答应了下来。

当晚酒席上,龚修文打着酒嗝说道。

“嗝~我跟你们说,你们在这个地方,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东北是徐州芝麻李,西北是刘福通、杜遵道,南边是庐州的鲁大帅,你们位于三者中间,空间狭小,迟早是要被吞并的,我看你们也别想什么发展了,不如早早投了鲁帅,这叫背靠大树好乘凉。”

“是是是,先生说的有理,只是我们就这样过去,恐怕人家也看不上咱们吧,再说咱们虽然赶不上那三位大佬,可在虹县这一亩三分地,咱这几千兵马还是能管一管事的,先生还是先帮咱想想主意,怎么发展吧。”邓顺兴陪着酒道。

“嗝~也不是不行,那邓指挥你先说说你们的军制,还有这粮草供应如何,周边都有何元军势力,我先帮你们筹划筹划,嗝.”

于是乎,龚修文就这样打入到了邓氏团练的内部,成了圣武军的一张明牌,郭英、唐胜宗等人却在暗,双方一明一暗,互相打着配合,开始谋划怎么发展部队了,毕竟鲁锦可是答应了他们,将来能拉来多少部队,就让他们当什么官的,这就算不为了圣武军,为了自己也得好好干啊。

只有可怜的邓氏父子,到现在还被蒙在鼓里,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以为自己占了便宜.

而在另一边,安庆这里,被从江西南昌请来的汪大渊,也在李辰的护卫下来到了雷池,他们一行人先是去了江州(九江),又从九江换乘马车,走陆路去了雷池,在雷池重新上了船,这下就安全无忧了,因为雷池只有圣武军的一支水师,没有别的敌人,到了雷池就等于进了自己的地盘。

在宿松上岸休息一夜,翌日汪大渊再次启程前往庐州,一路上却看到不少背着书箱或是行李的年轻人,而且全是书生打扮,便拦住其中两人上前问道。

“这位小友,如今兵荒马乱的,你们却背着书箱,似是进京赶考一般,在下可否问问你们这是要去往何处?”

那两人闻言回头看去,见是一个中年员外模样的人,此人手中还执一把怪异的折扇,扇上提着诗仙李白的‘行路难’,顿觉应该是同道中人,当即拱手见礼道。

“不敢当,如今的确兵荒马乱,可这里却是圣武军鲁大帅治下土地,鲁帅安民治世,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已无兵事,鲁帅又求贤若渴,欲考试取材,先生说的也不算错,我等正是应鲁帅之召,前往庐州参加考试的。”其中一名书生道。

汪大渊闻言立刻来了兴趣,“哦,最近又有考试?”

那书生闻言也诧异道,“怎么,先生知道上一次考试?”

汪大渊笑道,“鄙人江西南昌人士,之前便听友人讲过鲁帅考试的趣事,这次特意赶来看看。”

“原来先生也听说过,想不到鲁帅之名已经传到了江西。”

汪大渊捋着胡子道,“那倒也没传的那么开,不过是在下消息灵通罢了,不知在下可否与两位小友同行?在下也是要去庐州的。”

“好啊,先生请。”

于是接下来的路程,汪大渊就与这些士子攀谈起来,从上次鲁锦的考试出题,聊到现在大元的科举制度,每次只录百人,而且汉人只能占绝一半,其余都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可这天下的汉人占了多少人口,蒙古和色目才占了多少人口,这就是不公,光这些还不算,元廷科举还分AB卷,汉人不仅名额少,考题也更难,即便这些都考过了,你汉人也只能当副手,头上永远有个色目和蒙古压着,这谁受的了。

书生们说起这些,多有愤懑之情,再言及鲁锦的科举政策,则俱是称赞之语,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现在地盘太少,官位有限。

书生们也打听汪大渊的消息,汪大渊只说是来访友的,而且跟随汪大渊的李辰,虽是一身布衣便装打扮,却腰悬一把刀,路遇盘查之时,只要拿出腰牌就立刻被人放行,明显是圣武军的人,于是书生们就对汪大渊有了猜测,以为他是什么高人,一路都小心谨慎的陪着,也有希望刷刷脸,看能不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

一行人就这样到了庐州,书生们被召集到了崇文馆安置,等待考试,汪大渊则是立刻得到了鲁锦的召见。

终于看到这位不远千里去请自己的大帅,汪大渊只有一个反应,这鲁锦可真年轻,果真身姿长壮,相貌英俊,一表人才,为人也和蔼可亲。

鲁锦将汪大渊引入帅府二进中堂,各自落座,上了茶,汪大渊这才步入正题,直接问道。

“大帅不远千里征辟在下,令汪某十分不解,汪某不过是出过两次海而已,并无其他长处,不知有何处能帮上大帅,并让大帅许以侯爵之位?

“不过我先说好,若是行那徐福之事,寻什么长生不老药,恕在下没那个本事。”

“哈哈哈哈,先生说笑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怎可能会有不老不死之人。”鲁锦呷了口茶又说道。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因此这怎么活,可就有说法了,不知先生愿不愿意做那重于泰山之人?”

听到鲁锦这么说,汪大渊顿时松了口气,“还请大帅明示。”

鲁锦这才说道,“先生长于蹈海,请先生过来,自然是想让先生替我,替中国百姓再出海一趟。”

“去何处?”汪大渊再次直言问道。

鲁锦沉默了下才说道,“数千载之前,炎黄二帝曾与蚩尤的九黎部爆发逐鹿之战,那一战后,蚩尤战死,九黎部从此湮没在茫茫历史之中,后世几乎没有记载其部族的下落。

“不知先生可否想过,若这九黎诸部没有被赶尽杀绝,那他们的遗族去了何处?”

汪大渊不置可否,又问道,“这与大帅要在下去的地方有关?”

“没错,我想让你替我去一趟九黎遗族所在之地。”

“什么地方?”

“黎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