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刻,当他以一个“执笔者”的身份,隔着电脑屏幕,重新审视这一切时,那些曾经滚烫、尖锐、甚至带着血腥味的情绪,都已经被时间的海水,冲刷、冷却、打磨,最终沉淀为一种异常冷静的、理性的思考。
他写得很慢,像一位严谨的制图师,在绘制一幅无比精密的航图。他不仅仅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深度剖析“为什么会发生”。
他详细地复盘了调查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分析了每一次决策的得失。他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初期调查方向的偏差,也坦诚地记录了取证过程中遇到的制度性障碍。
他写了整整一个下午。窗外的天色,从明亮的浅蓝,渐渐过渡到温暖的橙黄,最终被沉静的墨蓝所取代。办公室里的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只有他键盘的敲击声,像沉稳的心跳,在安静的空气里,一下,一下,清晰而坚定。
在报告的最后一部分,他没有再过多地着墨于案件的侦破细节。他用了一个全新的章节标题——“关于建立长效预警与监管机制的几点思考”。
在这里,他将自己在新岗位上几个月的实践与思考,与寺庙案的惨痛教训,彻底融会贯通。他用极其理性的语言,条分缕析地阐述了加强制度建设、堵塞监管漏洞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他甚至具体地提出,应该建立跨部门的“重大项目风险数据库”,对所有供应商进行背景审查和信用评级,并引入第三方独立审计,实现“过程全透明、监督无死角”。
这,才是这场战争,最有价值的战利品。
当他敲下最后一个句号时,下班的铃声,准时响起。
他长长地、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那口气,仿佛带走了他积压在胸腔里、属于过去一年的、最后的一丝沉重。
他点击“保存”,然后“发送”。
邮件发送成功的那一刻,他知道,那艘名为“寺庙案”的战舰,连同它所有的荣光、伤痕与记忆,已经被他亲手,彻底地、永久地,封存进了历史的档案库。
而他,将以一个全新的身份,驾驶一艘全新的船,驶向新一年的、更重要的航程。
元旦三天假期,赵承平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利用假期去拜访朋友,或是去郊外散心。他选择了一种最简单、也最纯粹的方式,与自己独处。
家,成了他的避风港,也成了他的道场。
假期的第一天,他进行了一场彻底的、仪式感极强的“大扫除”。他搬开沙发和柜子,将那些积攒了一年的、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灰尘,一一清扫干净。他擦拭每一扇窗户,直到玻璃变得像不存在一样,能清晰地看见窗外冬日里湛蓝的天空。
他把所有的床单、被套、窗帘,都扔进洗衣机。当他把那些散发着阳光和洗衣液清香的布草,重新铺在床上、挂在窗前时,他感觉整个房间,连同他自己的呼吸,都变得轻盈了起来。
这个过程,对他而言,远不止是简单的体力劳动。
他仿佛是在清洗自己的内心。扫去的,是过去一年里,积攒在心灵角落的疲惫与焦虑;擦亮的,是自己看待世界的、蒙尘已久的初心;洗净的,是那些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浸透了汗水与不安的梦境。
他还花了半天时间,侍弄阳台上的那几盆花。他给吊兰修剪了枯黄的叶子,给君子兰换上了更肥沃的土壤,又用湿润的软布,轻轻擦拭着每一片绿萝的叶片。
看着这些在自己照料下,愈发绿意盎然的生命,他感到一种无声的、却无比强大的治愈力。这些沉默的植物,用它们最质朴的方式,告诉他什么是生长,什么是耐心,什么是宁静。
晚上,他走进厨房,为自己做了一顿饭。
他做得不复杂,一盘清炒西兰花,一份番茄炒蛋,再炖上一锅暖暖的排骨汤。但他做得极有耐心。他看着西兰花在滚水里,由青涩变得鲜绿;他听着鸡蛋在热油中,发出“滋啦”的、充满生命力的声响;他闻着排骨汤在慢炖中,散发出的、越来越浓郁的香气。
这一刻,他不是那个运筹帷幄的“赵队”,也不是那个严谨审慎的“赵主任”。他只是一个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的、普通的男人。
饭菜端上桌,他没有打开电视,只是安静地、一口一口地,品尝着自己亲手做的、最简单的家常味道。
食物的温暖,顺着食道,缓缓地滑入胃里,然后,熨贴了全身的每一个细胞。
这三天,他用最质朴的日常琐事,完成了一场对自己灵魂的“大修”。他将自己的身心,这艘在过去一年里,经历了太多风浪、承载了太多负荷的舟楫,彻底地清洗、保养、上油。
当假期结束时,他知道,他已经准备好了。
假期最后一天,赵承平去了趟书店。
他径直走向了那个对他而言,曾经显得有些陌生的区域——经济与管理。
他知道,自己过去在刑侦领域积累的那些经验与技能,虽然宝贵,但对于现在这个全新的战场而言,已经远远不够。他不能只满足于发现“症状”,更要学会看懂“病理”。他需要一套全新的知识体系,来武装自己的大脑。
他在书架前,站了很久。最终,他挑选了几本书——《公共财政与预算监督》、《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法律实务》。
这些书,封面严肃,内容枯燥,充满了普通人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但在赵承平眼中,它们却是他新航程中,最精准的“海图”与最可靠的“罗盘”。
抱着几本沉甸甸的新书从书店出来,天色已晚。华灯初上,街道上人来人往,充满了新年的、热闹而祥和的气氛。
他感到有些饿,便信步走进路边一家亮着温暖灯光的小店。那是一家只卖馄饨的老店,店面不大,但生意很好,空气中飘着骨汤和猪油混合的、诱人的香气。
他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点了一碗最普通的荠菜鲜肉馄饨。
很快,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便端了上来。白瓷碗里,一个个皮薄馅大的馄饨,像小小的元宝,浮在清澈的汤里。汤面上,撒着翠绿的葱花、金黄的蛋皮丝和紫色的海苔。
赵承平拿起勺子,舀起一个,吹了吹,小心地送进嘴里。
鲜美的汤汁,瞬间在口腔里爆开。荠菜的清香,与猪肉的鲜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是一种无比朴实、却又无比满足的味道。
他吃得很慢,一边吃,一边看着窗外。
他看着那些行色匆匆的上班族,看着那些挽着手的情侣,看着那些被父母牵着、手里拿着气球的孩子。这些,就是他现在工作的全部意义。
他守护的,不再是某个具体的、受害者的正义。
他守护的,是眼前这一切。是这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是街边温暖的灯光,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安然享受的、这份最寻常的人间烟火。
那一刻,他彻底完成了自己内心身份的转变。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抓坏人的警察。
他是一个守护者。
一碗馄饨吃完,他感觉浑身都暖了起来。那是一种从stoach到heart的、饱满而踏实的暖意。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监督小组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一种务实而热烈的氛围中召开。
会议的议题,是讨论今年的工作重点。大家各抒己见,最终,一个共识,清晰地浮现了出来——将民生工程,作为今年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
“医院的扩建、学校的翻新、老旧小区的供暖改造……这些项目,虽然单个的资金量,可能比不上那些大型基建,但它们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冷暖,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组长的话,掷地有声,“这些钱,每一分,都必须花在刀刃上。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确保,这些‘刀刃’,不会生锈,更不会断裂。”
赵承平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
这正是他在那家馄饨店里,所顿悟到的真谛。
会议的最后,是任务分配。
当组长念到那个名字时,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集中到了赵承平的身上。
“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
这是一个“巨无霸”式的项目。它涉及的拆迁户数以千计,资金量高达数十亿,牵扯到的利益方错综复杂,是今年所有民生工程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是信任,是考验,更是期许。
赵承平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站起身,平静而有力地回答:“收到。保证完成任务。”
他的声音不大,但那份沉甸甸的决心,会议室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