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失败的原因?(1 / 2)

1943年初的天,是极冷的天。

哪怕是地处热带的东南亚,缅甸地区如今却也仍是极寒气温。

同古城北,一片肃杀。

焦黑的残垣断壁在铅灰色的天空下默然矗立,如同大地裸露的骸骨。

湿冷的寒风卷过空旷的阵地,吹动着残破的军旗,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空气中没有硝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焦糊与消毒水气味的、令人窒息的味道。

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上,柴堆被垒得整整齐齐。

这里原是同古的学校,不过如今已经看不出来样子了,

所有超过两米的建筑都已经被日军的飞机和重炮炸得粉碎。

柴堆是官兵们在同古城外收集来的,

日军的炮击摧毁了同古周边相当部分的树林,

这也便宜了远征军,省了砍伐的功夫。

将阵亡将士遗体运回国内,开销与后勤压力巨大,

因此就地火化,收集骨灰。

大量覆盖着裹尸布的遗体被集中到空地上。

低温延缓了腐败,遗体除出现尸斑与尸僵外,形态与生前差异不大。

左臂上戴着白箍或黑箍的远征军官兵正在将尸体搬运至焚烧台上。

而在另一旁,远征军举行了简短的仪式。

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新22师师长包国维等高级军官站在队列前方。

约五十名士兵列队,向天鸣枪三轮。

枪声在空旷的天地间传得很远。

枪声止息,在场所有官兵,在戴安澜等人的带领下,向即将被火化的同袍敬了最后的军礼。

这次同古会战,第200师抗住了日军55师团的十余天的猛攻,

部队阵亡一千余人,负伤则更多,已逾两千余人。

200师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一半的战斗力,战车部队也损毁严重。

而新22师因为后续赶到,伤亡人数不过数十人。

戴安澜与包国维并肩站在一处残破的工事旁,

望着士兵们默默收敛骨灰。

两人臂膀上的将星在微弱的光线下有些黯淡。

包国维掏出烟盒,递了一支给戴安澜,自己也点上,

深吸了一口,才缓缓开口:“学长,平满纳(又译彬文那)那个口袋,担子不轻啊。”

戴安澜接过烟,就着包国维的火柴点燃,点了点头。

他知道,军部的命令是同时下达到他们两人手上的,包国维此刻提起,并非询问,而是开启话题。

“是啊,”戴安澜吐出一口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目光看向北方。

“据我所知,咱们的英军盟友不是很靠得住,

缅甸战事拖得越久,我心里越没底,

总部和军部是下了决心,要在那里跟日本人做个了断。

九十六师正在抓紧构筑工事,六十六军的兄弟们也在赶来支援的路上,

我们在同古流的血也不白流。”

他顿了顿,转身看向包国维,“抑之,接下来就看你们的了”

同古之战后,远征军总部和第五军军部指示,同古防御任务完成,

命令战损较大的200师率先后撤至缅甸中部城市平满纳,

新22师继续在同古布防。

包国维没等他说完,便接口道,嘴角甚至扯出一丝了然的弧度,

“我们在这里再顶五天,把戏做足,把鬼子牢牢吸引住。”

他弹了弹烟灰,“五天,问题不大。

打惯了,知道轻重。”

这话说得平淡,却透着绝对的自信。

戴安澜清楚,论战功,他包国维和新22师确实不输任何部队,

包国维就是打死仗硬仗绝户仗起家的,他们有说这个话的底气。

戴安澜看着他,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欣赏与托付,

“这五天是关键。

五天之后,平满纳见。”

“那就说定了,学长。”包国维将烟头扔在地上,用力碾灭,“平满纳见。到时候看谁砍的鬼子多。”

撤退的命令很快就下达到200师各部,

得益于之前包国维从曼德勒抢来的那批列车皮,撤退的运力得到了充分保障。

大量的武器弹药、军需物资以及伤势较重的伤员被优先装车,

一列列北上的火车呼啸着驶离同古站,将这支疲惫的部队运到北边,离他们的祖国更近一点的城市。

焦土之上,秩序井然,不见丝毫慌乱。

当主力部队基本撤离完毕,戴安澜的师部也开始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副师长高吉人带着部队率先离开,他是最后一批撤走的。

在临时作为登车点的站台上,

戴安澜环顾着这座几乎被夷为平地的城市,目光深沉。

对于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第一战的地方,戴安澜是有着一股特殊的感情。

此时他身边,除了师部直属人员和警卫部队,

还静静地安置着二十余名重伤员和五名随行的医护人员

——这些都是新二十二师的伤员,是包国维亲自托付给他,

请他务必安全带往后方医院妥善治疗的。

“师座,都安排妥当了,可以登车了。”

郑庭笈此时悄然走到他身后低声报告。

戴安澜点了点头,最后看了一眼南面新二十二师最外围阵地的方向,

那里偶尔还有零星的枪炮声传来。

“走吧。”他转过身,迈步登上了车厢。

呜呜呜~

列车缓缓启动,载着第二百师的灵魂和他们对同古最后的记忆,驶向北方,

……

同古原英国行政公署大楼内,昔日殖民者的华丽装饰与此刻弥漫的硝烟尘土气息格格不入。

包国维独自一人站在一张巨大的缅甸态势图前,

师部的参谋们已经依照军部的最新指令和敌情通报,在地图上标注出了敌我态势。

他一手抱臂,一手撑着下巴,眉头紧锁,目光如同鹰隼般在地图上逡巡。

从纸面上看,远征军的平满纳会战计划堪称同盟军经典战术。

以第五军这支精锐为核心,在平满纳地区布下一个巨大的“口袋阵”,

利用第200师和新22师在同古浴血奋战争取到的时间,集结第96师和第六十六军,

准备与日军决战。

这是同盟军最擅长的打法,火力、兵力和地形似乎都站在自己这一边。

“理论上,这一仗应该不会吃很大的亏……”包国维在心中默念。

但一个冰冷的事实却像幽灵般缠绕着他,

他清楚地知道,第一次入缅作战实际上是以远征军惨败,败走野人山和印度而告终。

既然结局是失败,那么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平满纳会战,

必然在某个环节出了致命的纰漏。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眼下第200师虽经历苦战,

但骨干尚存,实力犹在,并未因陷入包围、武器装备消耗殆尽而仓促突围。

日军第55师团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远征军的核心力量得以保存,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