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仿佛观众的信心要回来了一般。
次日,也就是7月2号,华夏数据网更新,《哪吒之魔童降世》单日票房破4亿。
“这也太他妈的疯狂了吧,我操,工作日,单日票房都干到4亿了??”
“谁还说华夏电影已死啊?我认为《哪吒之魔童降世》彻底救活了华夏电影。”
“不敢相信,这特么的太特么的猛了。”
“我认为华夏电影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首日票房,不仅轻松打破了动画电影的单日纪录,甚至逼近了《华夏药神》首日创下的4.5亿神话,各大媒体的头条瞬间被“魔童降世”、“国漫崛起”、“林星双核炸翻暑期档”等字眼占据。
不过面对着这么一个疯狂的首日票房,《哪吒之魔童降世》宣发还是挺平静的。
今天宣发部门则是开了一个会,孟艳朝着众人说道:“我们的宣发节奏按原定的PnB执行,第一,物料持续放出,但核心围绕电影本身的故事、情感、制作工艺,尤其是动画技术的突破点,避免过度玩梗,避免消耗新鲜感。
第二,‘自来水’声势浩大是好事,但团队引导要跟上,核心方向是‘好内容值得被看见’,严禁拉踩同期其他影片,特别是《华夏药神》和《权力游戏》,强调‘百花齐放才是春’。
第三,那些预测‘50亿’、‘超药神’的营销号通稿,一个都不准发,我们自己人更不许提。热度已经够高了,现在需要的是沉下来,让口碑持续发酵,而不是被捧杀。”
……
这是孟艳刚刚跟林星打电话讨论出来的,大家都觉得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引导正向讨论,控制预期。
当然,接下来连续三天的时间,《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更是依旧稳的可怕,累计票房更是轻松破了12亿。
也就是说《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刷新了动画电影最快破亿、破五亿、破十亿等一系列纪录,更将“国漫崛起”从一个口号变成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
全国各地的影院大厅里,随处可见拿着乾坤圈、混天绫玩具的孩子,以及热烈讨论剧情、角色和彩蛋的年轻人,《哪吒》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成了一种席卷全年龄段的社会文化现象。
甚至电影频道也专门的重点报道了这一次《哪吒之魔童降世》带来的影响。
目前市场大盘被彻底点燃,正如季明导演所期望的,被《华夏药神》打开的暑期档大门,被《哪吒》彻底撞得粉碎,甚至拓宽了边界。
大量原本没有观影计划的观众被吸引进影院,随后又带动了其他影片的观看。
《华夏药神》虽然排片被压缩至个位数,但其惊人的口碑和话题性使其上座率依然坚挺,总票房稳步向45亿迈进,长尾效应显著。
《权力游戏》凭借过硬的质量和季明的口碑,在《哪吒》的阴影下也保持着稳健的走势,首周过后累计票房逼近5亿,成为档期内的另一大赢家,整个暑期档单日大盘屡创新高,院线股持续飘红。
不仅仅如此,《哪吒》的“自来水”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其自发性和创造性远超《华夏药神》,从专业的动画解析、深度的文化探讨,到脑洞大开的同人创作、全民参与的“仿妆大赛”、方言配音挑战,甚至带动了相关神话书籍的热销。
这波狂潮让整个电影产业,尤其是动画界,陷入了深深的震撼和反思。
无数从业者开始重新审视“讲好一个故事”的核心价值,以及技术服务于叙事的重要性。
林星此前强调的“尊重观众”、“内容为王”被无数次引用和验证,博海影视因错失投资《哪吒》而再次成为业内调侃对象,股价应声下跌。
就【电影频道】对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报道简直就是快要封神了,而周未两天《哪吒之魔童降世》拿下了近10亿票房则是被大家认为是抢钱了。
这暑期档整个7月太疯狂了。
很多人都觉得《哪吒》彻彻底底的出圈了,而且有自媒体自然也都开始带起了节奏。
甚至好多人觉得《哪吒》是可以继续成为百亿的。
对此林星早就让孟艳把一堆贴子尤其是拉踩的贴子该删除就删除,因为他真心觉得这《哪吒》远远没有到那个好的地方。
尤其是面对《哪吒》点映和上映初期几乎“零差评”的情况,林星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不可能有完美的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技术细节、叙事节奏上肯定有可以讨论的空间,现在这种‘捧上神坛’的氛围很危险。”
林星在亲自审阅了后续的采访提纲,要求团队在接受任何媒体采访时,必须主动提及影片存在的不足或遗憾之处,比如某些场景渲染还可以更精细、部分配角塑造稍显单薄等,引导舆论进入更理性、更建设性的讨论层面,避免形成“不能说不好”的舆论霸权,那将是口碑反噬的开端。
同时,关于他本人“点石成金”、“统治暑期档”的神话报道也让他不胜其烦。
在今天与核心团队的视频会议中,林星严肃地说:“《药神》和《哪吒》的成功,是全体主创、数千名工作人员、以及所有信任我们的观众共同创造的奇迹,我只是做了一些决策,站在了前面,任何把功劳归于我个人的宣传,都是对团队其他成员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选择的误读,我们的宣传稿,重点永远应该是电影本身、是团队协作、是观众的力量。”
说到这里,林星停顿了下道:“大家都不要太飘了,我们要做的是口碑,而口碑是需要一点一点积累的,而且现在的舆论是极其容易反噬的,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
不仅仅如此,林星还提醒要关注舆情:“一定要24小时紧盯全网动态,尤其警惕两种倾向:一是过度吹捧,把《哪吒》和我们星纪元影视拔高到不切实际的位置,二是可能出现的恶意诋毁和带节奏,比如质疑票房注水、攻击导演能力、或者利用片中某些情节进行曲解和挑动对立,法务部要做好准备,对造谣传谣绝不姑息。”
与此同时,在网络上,关于《哪吒》的讨论热度丝毫未减,一个名为“《哪吒》能否超越《华夏药神》?”的话题悄然爬上了热搜榜前列。
支持者们列举着《哪吒》更广泛的受众基础、更强的衍生潜力、以及开局更猛烈的势头超越《华夏药神》是妥妥的。
而一些相对谨慎的声音则认为,动画电影有其受众上限,后续工作日和次周票房才是真正的考验,而且《华夏药神》的社会意义和深度是其难以比拟的壁垒,两派观点交锋,无形中又为电影添了一把火。
某个聚集了大量影视从业者和投资人的私下群里,讨论则更为深入和现实:
“林星这‘双核救市’,直接把暑期档的盘子做大了两倍不止,现在所有在映和待映的电影都在受益。”
“《哪吒》这势头,感觉动画电影的天花板要被他彻底捅穿了…以后投资方还敢不敢轻易说‘动画片没市场’?”
“星纪元影视这下真成‘王炸制造机’了,林星本人的话语权,在资本面前将达到一个恐怖的高度,你们注意到没,博海影视的股票今天又跌了,就因为他们当初没投《药神》…”
………
“最可怕的是林星的冷静。你看他,《哪吒》爆成这样,他人还在西虹市拍新片!这定力…啧啧。”
“听说博海已经准备把另外一部救市大作给搬上来了?而且这部还是局里格外重视的?”
……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