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传来竹叶沙沙的声响,林澈的声音在静谧的竹屋中显得格外清晰:“如今的明军,表面上看是装备不足、训练不够,实则病在骨髓——军心涣散,腐败横行。“
朱标身体微微前倾:“愿闻其详。“
林澈起身走到墙边,指着其中一幅地图:“请殿下看这里,去年大同之战,我军兵力三倍于敌,却惨败而归。究其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军纪废弛。战前,军官克扣军饷,士兵食不果腹;战时,将领争功诿过,指挥混乱;战后,虚报战功,中饱私囊。“
朱标的脸色越来越凝重。这些情况他并非不知,但从林澈口中系统地说出来,仍让他感到触目惊心。
林澈继续道:“我曾暗中走访多个军营,发现三大弊病:一是训练不足。士兵们平日疏于操练,战时自然手忙脚乱。二是军纪涣散。酗酒、赌博、斗殴屡禁不止。三是腐败盛行。从上到下,层层盘剥,士兵们连基本温饱都难以保证,何谈保家卫国?“
朱标想起刚才在校场听到的抱怨,不禁点头:“先生所言极是。但积弊已久,如何根治?“
林澈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治军如治病,需对症下药。我建议从三方面着手:严训、明纪、养兵。“
他走到书案前,取出一卷手稿递给朱标:“这是我整理的《砺兵三策》,请殿下过目。“
朱标展开手稿,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改革建议。第一条就是建立标准化的训练体系,从单兵技艺到阵型配合,都有详细规定。第二条是完善军纪监督制度,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第三条则是提高士兵待遇,确保军饷足额发放。
“这些建议甚好,但提高士兵待遇恐怕朝廷财政难以负担。“朱标提出疑问。
林澈早有准备:“殿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与其战时损兵折将,不如平时多投入。况且...“他压低声音,“若能肃清军中腐败,现有军饷已足够改善士兵生活。“
夜色渐深,竹屋内的烛光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朱标已经完全被林澈的见解所吸引,不知不觉已过了两个时辰。
“先生大才!“朱标由衷赞叹,“这些建议若实施,必能重振我大明军威。“
林澈却摇摇头:“最难的不是制定良策,而是推行实施。军中利益盘根错节,改革必遭阻力。需要殿下这样有决心、有魄力之人主持大局。“
朱标站起身,郑重地向林澈行了一礼:“请先生出山助我,共谋强军之策。“
林澈沉吟片刻:“殿下诚意,草民感激。但我闲云野鹤惯了,恐难适应官场。不如这样,我可为幕僚,暗中辅佐殿下。“
朱标虽有些失望,但也理解林澈的选择:“如此也好。从今日起,先生便是我府上贵客,随时可来议事。“
离开竹屋时,东方已现鱼肚白。朱标骑在马上,回望那掩映在竹林中的小屋,心中充满了久违的希望。他摸了摸怀中林澈所赠的手稿,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军队脱胎换骨的那一天。
接下来的日子里,朱标频繁召见林澈,两人常常彻夜长谈。在林澈的建议下,朱标首先在京营中挑选了一支千人队伍作为试点,开始推行改革。
试点部队的训练强度大幅增加,但与之相应的是伙食和军饷的改善。林澈亲自编写了训练大纲,从基础的体能、兵器操练,到复杂的阵型变化,循序渐进。他还设计了独特的“思想训导“课程,向士兵们讲述保家卫国的道理。
一个月后,朱标再次来到校场,眼前的景象与之前判若两队。士兵们精神抖擞,操练时喊声震天。更令他惊喜的是,当他随机询问几名士兵的感受时,得到的回答都是发自内心的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