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蒙古诸部,不是今年,而是以后可能很长时间都要进行,所以我大明要掌握蒙古人口情况,发放户贴,按户贴提供粮食。”
魏广德缓缓开口说道,语气却异常坚决。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建立标识着元朝统治的结束和汉族政权的复兴。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深知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在其统治初期,为了整顿国家的资源和管理,朱元璋推行了户帖制度。
这一制度不仅是明朝初期社会管理的基础,也对后来的户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户籍起源很早,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即户籍。
秦统一后,使黔首自实田,遂系田亩于户籍。
汉代定户律,各地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作为征收人口税和分派兵役、力役的依据。
户籍这时是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汉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并三年上计一次,每年征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属经常性登记统计。
唐代也是三年一造户籍,由民户自己申报户口、田地,记入“手实”,里正据手实造籍。
官员按各户资产多寡、丁口强弱量定户等级,这个时期按照标准会分九等户,据以征收户税。
宋朝沿用唐代户籍制度,而到了元朝户籍登记就非常混乱,因为又加入了复杂的户等和户类。
但是,前朝所有的户籍制度和明朝相比,有个明显的差别,那就是登基资料全部掌握在官府和里正手里,百姓是没有户籍资料的。
朱元璋大造黄册和鱼鳞册时,不仅是一式多份,交由不同官府掌握,更是给百姓发放了户贴,也就是后世的户口簿,算是一个创新。
他推行了“户帖”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对每户的人口、土地、耕牛以及奴婢等财产信息进行详尽的登记。
经过地方官员的核实与签字,每户家庭都获得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户帖”,这份户帖不仅记录了他们的户口信息,还详细反映了他们的财产状况。
通过这一制度,成功地遏制了豪强对土地的侵占行为,有力地保障了普通百姓的合法权益。
朱元璋对户贴制度进行了规范,明确要求户口每一年都必须进行一次核查,同时,每十年则需重新编制户帖,以反映人口的实际变动情况,从而确保了数据的动态与时效性。
每年核查和每十年更新户帖制度,保证数据的动态与时效性,这种持续的动态管理方式,为明代的税收和徭役制度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
自此以后,明朝控制范围所有百姓皆登入黄册,手里还有官府签发的户贴。
但是,持有户贴的百姓,也仅限于明朝实际控制的区域,比如西南的“三宣六慰”和名义上归附的西藏,蒙古以及辽东女真,均未登入黄册,发放户贴。
其实,这也说明大明朝实际上并未真正统治他们,而是仅仅给他们的头领发放一份委任状,封官,好像可以指挥他们做事。
但实际上,他们就是自己地盘上的土皇帝,根本不在乎京城的命令。
以后的缅甸,在彻底控制下来,朝廷认命官员划分府县进行管理以后,肯定也是要大造黄册,给当地人签发户贴。
而其他几方势力,就目前来看,大明基本上不可能实际控制。
不过,魏广德这个时候却提出对蒙古人进行登记,签发户贴,实际上就是想把明朝的统治向草原伸手。
登记户籍信息,名义上是为了帮助蒙古人度过天灾,但大明却可以损失一些钱粮为代价,掌握草原上的重要信息。
过去,都是那些部族首领随口对大明报备多少人口,多少牛羊。
这种情况,也包括辽东女真。
从魏广德开口以后,屋里就一阵沉默,没一个人开口说话。
他们能明白魏广德的意思,不是以往朝廷的救灾模式,直接给对方首领一些粮食,让他们自己拿去分,能过得去就行,而是想让大明的权威真正渗透进草原。
试想,牧民手里有了大明官府签发的户贴,告诉他们已经是明人了,会如何?
草原受灾,朝廷按户帖发放救济,牧民会怎么想?
以前,他们只会感恩大汗、首领,现在则应该是对大明皇帝,对朝廷感激。
“能行吗?”
张学颜好半天才开口说了句。
山西等省是真没粮了,但是通州确实有京仓,那是保证京畿粮食稳定的漕粮。
如果真能从南洋获得粮食,直接海运天津,走内河再运到通州,粮食这一块倒是不着急。
可惜,让蒙古部族东移到蓟镇长城,这他就不敢发表意见了。
兹事体大,稍微一个不好,就是又一场庚戊之变。
张科也不敢说话,他这么提议,都说了,前提是内阁已经决定给蒙古人提供支援这个大前提。
至于调兵遣将加强密云一代的防御,那是兵部的职责,但是若真发生什么,他这个兵部尚书首先吃挂落。
他也怕。
张学颜的疑虑,魏广德自然也有想过,但他赌黄台吉不敢轻举妄动。
他若真有这个能耐,之前也不会被三娘子三言两语就劝住,放弃南下的打算。
这只能说黄台吉就是个嘴炮王者,敢说不敢干。
之前戚继光给他的教训很深刻,让他根本不敢真正有所行动。
于是,魏广德淡淡笑道:“你们担心的就是引狼入室吧,有蓟镇长城在,还有数万大军环伺,他们敢动手吗?
要是真敢,根本就不用等到这个时候发难,而是秋高气爽时就已经南侵了。
这天气,满地大雪,虽然官军行动会受阻,但骑兵何尝不是一样,根本就不是个动刀兵时节。”
“首辅大人说的是,这季节确实不适合作战。”
张学颜这时候率先附和道。
“用京畿安危赌,是不是赌注太大了?”
张四维终于也开口发表了自己的态度,依旧害怕吸引来蒙古部族,然后发生不测。
“把通州粮食运往大同,或者宣府呢?”
申时行也提议道。
“到密云已经要大费周章了,如果还要运往宣府,那又是几百里。
若真是让蒙古人陷入饿死的边缘,还真不好说他们会不会奋起一搏,直接攻打大同城关。”
魏广德马上说道,“让一部分部族东移,三娘子和大成比吉那边继续呆在那里,盯住黄台吉。
只要不是黄台吉作死,就算有小摩擦,也只是针对个别部族,官军应该可以及时弹压。”
“那,大同和密云,都要给蒙古部族登记户籍,发放户贴吗?
密云还好说,可以让国子监的监生随大队过去,大同那里的人手,怕是不足啊?”
张学颜又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