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他们在泉州便分道扬镳了,商量好安顿下来之后,便互通书信保持联络,闲暇时也可以聚一聚,共同开启在大宋的逍遥自在的日子。
他们留下来的三十万大军被大宋接管之后,同样用运兵船运走了。
但他们没有资格移民到大宋本土,不过看在他们曾替大宋打过仗,又是无条件投降,与那些经过战争抵抗后投降的俘虏还是不一样。
所以他们被送去了距离较近、且已有所开发的非洲东部的红海沿岸。
大宋在二十年前就在那里建立了都护府,并开始在红海沿海修建居住点,这里算是非洲气候比较宜人的地方,也是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区域之一。
因此,这三十万军队被通过运兵船穿越辽阔的阿拉伯海送到了这里,并被分到了各个战俘营。
在这些地方,他们会开荒种地,如果三年之内勤勤恳恳劳作,就会获得平民资格,不再被禁锢,能够在当地生存下去。
不过他们所在的地方基本上都是男性,无论是转化来的平民,还是战俘、劳工,都没有女性,他们的生理需求只能去军妓营解决,所以在这里他们不可能成家,只能孤独终老。
当然,等他们年老之后,能够领取退休金,具体数额取决于他们缴纳退休金的年限。
大宋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推广到了每一处都护府和海外新拓疆土,这些人开拓的疆土正是非洲那些杳无人烟的地方。
等到这三十万军队全都被运走之后,赵桓下令清理整个印度半岛的所有当地人。
这些人大都是老弱病残,偶尔有少量地方武装,但也就几百人,最多上千人,根本无法与大宋抗衡,很快就缴械投降或者被歼灭了。
整个印度半岛各王朝的社会治安,全部由二公主的三十万女子军团接手,她们分布到了印度半岛原先的各个王朝境内。
而留下来的当地百姓大概还有数十万,但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甚至有连走路都困难的人。
他们被运兵船送到了孟加拉湾的一处不算小的岛屿上,早在几年前,这里就已经开始建设,如今已初具城镇规模,算得上一个不错的流放定居点。
在这里,他们可以享受养老退休和医疗待遇,也就是说能够安享晚年,当然不可能在这里组建家庭,因为这里同样没有年轻女子,甚至很难见到小孩。
至此,整个印度半岛除了大宋驻军和女子军团的三十万女兵之外,再也见不到印度当地人。
当然,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大量的运兵船很快就抵达了这里,无数年轻男女成为了这里的新主人。
这些年轻男女基本上都是英雄母亲所生的后代。
当然,他们并非印度半岛的英雄母亲所生,而是东南亚或其他气候相近地区的英雄母亲所生的孩子,这样可以避免他们产生本土情结。
虽然他们都是混血儿,但他们从小接受的是大宋的汉式教育,使用汉语,认同的也是中华文化传承。
因为他们的父亲清一色都是大宋的将士,而他们从小接受的也是中华文明的教育。
一同来这里的年轻女子同样是英雄母亲所生的孩子。
英雄母亲所生的女孩少部分跟着母亲生活,但大部分生下来的女孩和男孩一样,进入国家统一培养体系,由国家负责抚养教育,直到完成十二年义务教育,并考入心仪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