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坏事,一方面提升兵源的素质。真有战事来临,非常时刻振臂一挥,所有百姓皆可成军。此二点乃河西特色,放弃特色,一味求改,诚乃舍本求末,非明智之举。”
裴旻听得不住点头,道:“那你有何高见”
高适道:“高见不敢当,只是觉得过激不美。这个中的掌控,在下才疏学浅,不敢妄言。”
裴旻微微移动着还未好的右臂,抚掌道:“好一个过激不美,道出了我心中所想。这古语即有云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边陲重地,若兵不勇,将不强,民风不彪悍,如何镇服周边。推文绝不能弃武,这是古来大忌,达夫说的在理。”
“至于西方文化,也不能排斥,固步自封,只会陷入井底之蛙的困境,与大局长远无利。努力发展自身固然重要,吸取他人的精华,也是提升自己的方式。不过,有一点你说的不对”
高适正容道:“还请国公指点。”
裴旻笑道:“我裴旻就算在怎么差劲,也不至于混到将强迫境内百姓充兵上阵的地步。”
这强迫百姓上阵,历史上屡见不鲜,但那都是在逼不得已的时候出现的事情。而且百姓未经训练,战斗力低下,士气也极差,领他们上阵,与让他们送死,没多大差别。
裴旻觉得自己手握十四万大军,真要混到这个程度,还不如抹脖子自杀干脆一些。
他这话说的极为自信,配上他战无不胜的功绩,特别有说服力。
高适莞尔笑着作揖赔礼:“是晚生说错话了。”
裴旻开门见山的道:“现在我正缺人才,不如达夫过来帮我吧”
高适瞬间瞪圆了眼睛,他选择在姑臧这里定居,就是存着未来有机会能够成为裴旻幕府的一员,从而步入仕途。
如今这还未定下心来充实自己,已经得到裴旻邀请了,意外之余,心底有些忐忑,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
“怎么,不愿意”裴旻笑着问道,他看得出来,高适已经心动了,故意如此说来。
“不,国公误会了”高适忙道:“承蒙国公器重,只是晚生才疏学浅,怕辱没了国公英明。原本打算在姑臧潜心苦学,待学有所成,再考虑未来,而今却”
裴旻笑道:“我相信我的眼光,我看人向来很准。你很有潜力,或许现在看不出来,但只要好好培养,定能成大器。何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与其苦读,不妨来我这里实践。”
高适激动道:“如此,晚生恭敬不如从命”
周边人都带着羡慕的目光看着高适。
裴旻却知道,自己捡到宝了。
一个王翰,一个高适,当真不虚此行。
风雨会京师第十五章人才济济
高适的录用,裴旻自己解决了。
至于王翰他本有相投之意,而今的裴旻可是一代文宗。
不但诗词婉约大气,更做出了不逊于劝学、出师表这类的千古文章。对于王翰这样的饱学之士,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在王维的劝说下,王翰亦用意了成为裴旻幕府中的一员。
看着张九龄、王昌龄、王维、王之涣、王翰这样豪华的阵容,裴旻觉得自己完全不用为河西的文治担忧了。
儒学是一门包容性很强,同化性很重的学说,裴旻有心以儒学更好的控制河西,逐渐感染西域,乃至草原异族甚至阿拉伯、拜占庭帝国,一方面将大唐的伟大文化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可能的话他不介意将大唐的领地扩展到欧非大陆,先一步然他们感受到儒家的精髓,能够方便很多事情。
有如此庞大的文学阵容,裴旻真不信无法提升河西的整体的文化水平。
至于高适,裴旻依旧如历史他发展的一般,将他引导向军略,提高他的军事素养,成为他的军事参谋。
回到了姑臧,裴旻立刻与张九龄、李林甫、王昌龄、颜杲卿、王维、王之涣、王翰等谋臣商议提高河西唐文化,巩固大唐在百姓心底的地位。
张九龄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备案,首先道:“开办学堂是一本万利的做法,理应首当其冲。原本可能出现教书先生不好找,现在完全无需担心。经过此次集会,相信会有不少人投入教化事业。”
裴旻正容道:“教育理应从孩子抓起,这点必须尽快处理府库里应该还有不少钱吧”
张九龄笑应道:“这个国公放心,府库银钱充裕,还有诸多大商表示愿意配合响应国公的一切政策,需要他们出钱出力的尽管说。”
裴旻也知道跟陇右的财政吃紧比起来,现在自己就是一个暴发户。
凉州七里十万家,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作为大唐第三经济中心,凉州每月收得的赋税是一笔极其可观的数字。凉州一州的赋税,几乎能与陇右十二州相比。
依照规矩,赋税的大头将会上缴给朝廷,小头由地方自由分配。即便是小头,也是不小的数额。
裴旻如今作为河西按察使,无权管账,但是使用的权力却是有的。
至于商贾豪绅资助,这是古来皆有的惯例。
一方面能够提升他们的影响力,一方面所在的家乡越富饶发达,他们自身的得利也就越多。彼此的合作,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裴旻开陇山修乌鞘岭让凉州的大商赚的盆满钵满。
能够将当得大商这个称呼的,都不是愚蠢之辈。
面对裴旻这样的人物,他们焉能不巴结
出资造几所学堂,于他们而言,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裴旻道:“每一个县至少两个学堂。两个学堂的布局位置也要合理,方便县里的每一个学生。学堂要普及至每一个地域,不论多偏远都要保证县里有学堂。同时奖励开私塾的士人,地方官府给予配合。对了,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只是文化,还要培养他们的品德,进行伦理教育。”
他突然想到了三字经,三字经成于什么时候,他是不记得了,至少不是现在,来到唐朝这么多年,从未见过类似的书籍。
这个时代的启蒙书籍是六甲,并不是什么身怀六甲之类的,而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类的天干地支,其中起头是“甲”,有六组,故称六甲。
这六甲没有任何意义,单纯的识字练字用的。
比起三字经逊色多了。
裴旻接着道:“回头我写一本孩子的启蒙教育书,六甲太老套了。”
厅下诸人出了李林甫,其他人都为之一振,皆期待裴旻的新作。
李林甫也装出一副很感兴趣的模样。
最初他是装着士人,一副很有学识的假象,混入裴旻的幕僚团。只是他文学水平实在不堪,词不达意,字都认不全,坐实了他历史上弄獐宰相的名头,闹出了不少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