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尚书李纲的丧事办的盛大而又肃穆。
由准太子李原亲自主持,尚书令温彦博从旁协助,各部通力配合,朝中高官显贵悉数来祭。
除了吴王李伏威闹了点笑话,其他都照流程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进行了下来。
说起李伏威来,他在李纲的灵堂前嚎啕大哭,弄的人有些莫名其妙,过后他跟李纲长孙说话的时候,大手一挥,说是丧事一应花费他都包了。
最后被人七嘴八舌的劝住了。
事后有人问起,殿下与李纲非亲非故,怎就如此悲痛?
李伏威振振有词,说他最佩服的就是像李纲这样有大学问在身的人,恨不能以父师侍之……
事情传到李破耳朵里,也惹得李破一笑,心说李伏威这闹的是哪般?想跟李纲认个亲不成?
过了几日,他召李伏威入宫来见,问起此事的时候,李伏威才算说了实话。
李纲一直看他有点不顺眼,两人碰面的时候,总是板着一张臭脸,言语上也从来不假辞色。
本来他还颇为气恼,认为李纲瞧不起他,后来一想,有李纲这样的人在,其实挺好的。
李纲总比那些当面恭敬,却在背后盯着你的人强了许多,有李纲在,他也能少犯点混,他那女婿说的好,敬天畏人,当……才能平平安安。
人要是失了敬畏之心,早晚必有祸事临门。
他哭的不是李纲,而是自己失了个值得敬畏的人。
一番话说的李破无言以对,这么有哲理的吗?李伏威那个女婿这是给老丈人灌了多少迷魂汤啊。
把一个大贼头都快教成哲人了,这就是教化之功啊,不得了不得了,这人得多关注一下。
学问做得好,还这么会给人洗脑,不简单。
…………
吴王很有表演欲和表演天赋,搞的人一愣一愣的。
可在北方草原,突厥王庭所在,突厥可汗阿史那杨环却是真的痛心疾首。
自小陪伴在她身边,形同骨肉同胞的阿史那牡丹殁了,年仅四十有二,阿史那杨环悲痛欲绝。
阿史那杨环拒绝了突厥贵族们按照草原习俗送阿史那牡丹去见天神的提议,而是执意以中国之礼葬之。
甚至在冬末时节派出使者,召集草原各部首领会盟于王庭,给阿史那牡丹奔丧,将阿史那牡丹遗骸葬于圣山脚下,而非以牛马拉车,弃于草原。
阿史那杨环因为伤心过度,几度昏厥,丧事过后,身体状况就不太行了。
李破在接到消息之后,派了使者去突厥王庭吊唁,使者回信得知,阿史那杨环大动干戈,以国礼安葬了阿史那牡丹。
李破嘴上说着又失一故人,实际上却皱起了眉头。
不管阿史那牡丹跟阿史那杨环有多亲密,感情又有多深,可她毕竟只是阿史那杨环的侍女出身。
归根结底,阿史那牡丹在王庭中地位并非那么举足轻重,用中原人的角度来看,她是可汗身边的亲信,却无多少实权,也没有大面上的名分。
很多时候,阿史那牡丹都是代表可汗行事,更像是唐宫之中的女官。
丧事可以大办,却绝对不能过分。
李破不知道突厥贵族们会怎么想,但这事要是放在大唐,是绝对不能这么来办的,会激起朝臣的不满。
估计事还没办,朝臣们劝谏的表章就能摆满他的桌案。
所以他觉得虽然可以理解阿史那杨环的心情,可关心则乱,她把这事给办差了。
三月间,使者南返回到长安,向李破禀报起王庭诸事,也说王庭颇有不稳,阿史那杨环的精神也不太好,变得有些喜怒无常,杀了一些人……
有人传阿史那牡丹临终时劝可汗,不要急着在王庭施行汉礼,那些南人可用,却不能全心亲信。
类似的谣言还有很多,也不知真假。
但李破从中却能看的出来,这些年阿史那杨环在突厥王庭推行汉礼,并不受突厥权贵支持,那些投靠突厥的南人虽背靠可汗,处境却越来越尴尬。
他们无非就是主张也像南边一样,建立一个成体系的执政框架,对草原各部进行更为有效的统治。
表面上,就是推行汉礼。
这显然是阿史那杨环从杨坚身上学去的东西,野心委实不小,想要驯化草原部族,让他们像中原百姓一样生活。
但那怎么可能呢?放牧的和种田的差距可大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