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龙王龙头一摆把那匹马撞在旁边大树上,须臾就毙命了,而他则登眼盯着在地上呻吟的“袁守城”。
就在这时又一人纵马而来,从马鞍上跃起,一锏打在泾河龙王的龙头上,然后把“袁守城”护在身后,怒目直视化成巨龙本相的泾河龙王。
这人在唐朝非常有名。
正是有“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洲六府”之称的秦琼。
此时秦琼已然年老,白发苍苍,但眸光含敛如水,气势更不曾减了半分,即便是面对龙宫也依旧如此。
秦老将军持锏指向泾河龙王,厉声呵斥道:“孽龙,休伤我主”
“你是何人”
“左武卫将军秦叔宝。”
其实秦老将军此时已经翼国公,但老将军征讨天下时每战必先,更喜欢左左武卫将军的称号。
泾河龙王也曾听过秦老将军名号,微微一怔道:“将军称此人为主”
“他正是我大唐太宗皇帝。”
这句话差些让泾河龙王喷出一口老血。
完了
像唐这种大国,人皇的地位是比龙王要高的多,且有紫薇大帝庇护,他龙王带兵私入凡间本已经有罪,再加上袭击人皇,基本上就难逃剐龙台一刀了。
艰难地转过头看向夜叉:“混账东西这就是你说的贼人袁守城”
“他他他是袁守城。”
“你这畜生真是害死本王。”泾河龙王龙头一卷,一口把夜叉给吞进了腹中,连身体带元神。
啪的一声。
棋子按在了檀木棋盘上,拈着翡翠棋子的手指在灯光显得格外纤白。
但这样的手指在六百年沧桑里已经沾了不知多少人的血,她落一字,或许就是填下去几十万人的生命。
这是漱玉的手。
西游世界的历史进程跟现实世界的历史会有偏差,但这双手硬生生把偏差全部给扶正了过来。
西游世界曾在隋朝之前出现过一个叫“宁”的朝代,为了保证历史是按照墨非给她所留书信“隋唐五代十国”来发展,姑娘调教了一位类似于人屠的白袍将军,在一年内把宁朝给灭了。
灭国之战,光士兵死亡就60万
天资越高、越聪明的人大多心性有些薄凉,漱玉便是如此。
为了完成一些事,她可以视天下为棋盘,众生为棋子,当然她其实也很喜欢与天下博弈的感觉。
但这会设计杀泾河龙王,让漱玉感觉索然无味。
老龙王太愚蠢了
这计谋非常之粗糙,只是漱玉变化成所谓的“袁守城”,名字用的是袁守城三字,模样却用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模样。
本来后面还有很多计谋的
没想到泾河龙王竟然如此愚蠢,差不都差,就去袭击唐王李世民。
“这么粗糙的计谋都看不穿,活了几千年都活到狗身上了么冲动易怒,气量狭窄,连脑子都还这么不够用,我算计你都觉得丢人。”
漱玉又按下一枚棋子,“连夜叉你也给吞了,他就没想,他如果不死的说不定还能给你作证么
真是一点脑子也没有啊,难道龙族的智力都这么低下”
其实即便泾河龙王没吞夜叉,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漱玉根本就没给他留活路。
本章完
第422章有女姜如意
三天之后泾河龙王的脑袋从天空掉下来,长安城还下一场短暂的血雨。
天降异相,百姓人心惶惶,同样也惊动了大唐朝野群臣及唐王李世民。
从马上跌下来、受伤不轻的唐王,与群臣商议,以为这是早年征战天下杀孽太重,因而获罪于天。同时天下僧尼又联合上奏劝唐王李世民广行善事。
诸多原因使唐王李世民废除了沙汰僧道诏,并在长安城举办了一次盛况空前的水陆法会祈福。
而此事影响之大不可估量。
先前高祖李渊建唐,奉太上老君为先祖,提升道家在华夏土地的地位,同时抑制西方教发展。沙汰僧道诏书的颁布更是诸多僧尼还俗,几乎快要把西方教挤出去,西天如来都因此惶惶不安。
而此诏书一旦废除,西天如来自然急于在华夏土地重新播散西方教,便派遣观音菩萨降临水陆法会,促成了在大唐传播大乘佛法的事宜。
也就是唐僧取经之事
这日漱玉依旧在明心楼下棋,没人知道此事全都是姑娘布的局。
下人送来一盏茶,她刚端起来就让去换成了酒,一杯接一杯的喝,深邃的眼睛里渐渐露出温润光芒。
“公子,你让漱玉办的事已经全办好了。”
棋子啪的落定,一局收官。
随后登上明心楼二楼下外眺望,看着唐僧出了长安城。
这一世的金蝉子,也就是唐僧,沾染了盛唐丰腴为美的气象,虽然说不上白白胖胖,但也显得雍容富态。
他带着唐王李世民赐得两名侍从出了长安城,在大唐境还有馆驿接待,但到了荒山野岭也吃口热乎饭都难。侍从受不了这种清苦,就在路上打野鸡野兔吃,偷鸡摸狗的事儿也免不了,唐僧经常因此教训二人。
初时二人尚可忍耐,说了几个月后就是面人心理也难免有火气。
你这秃驴骑马逍遥,饭每人还要我二人去你给化缘,不感恩戴德也罢了,还他妈的干说三道四
当晚两人就把唐僧揪下马,拖进草丛里一顿暴揍。
“秃驴还真把自己当大爷了”
“不是我等伺候,你早他娘被饿死了,还如此的不知好歹。”
“念你的阿弥陀佛去罢。”
两名侍从每说一句就踹唐僧一脚,发泄了心里的火气,又往他身上吐了口唾沫才扬长而去。
大爷们不伺候了。
“阿弥陀佛,别”在草丛喘息的唐僧无奈地伸了伸手。
此时的唐僧还年轻力壮,挨了一顿凑还扛的过来,只是身上有些淤青,就地采了些草药嚼碎搓了搓,便无大碍。
当夜就在草丛过夜,第二天独自骑马西行。
翻过一座山便是大唐边境两界山,唐僧遍知西方教典故,清楚此山间有佛祖如来的伏魔遗迹伏魔寺,乃是华夏土地最早的一批寺院,寺里供奉有贝叶撰写上的四十二章经,极为神往,因而特意到山中参拜。
伏魔寺位于两界山山腰,青砖碧瓦,瑞气蒸腾。
一壑松涛涌过漫如海潮。